[实用新型]透湿排汗抑菌的双层服装面料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0066.8 | 申请日: | 2013-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19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吴晨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晨昱 |
主分类号: | B32B9/02 | 分类号: | B32B9/02;B32B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汗 双层 服装面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料,尤其是一种透湿排汗抑菌的双层服装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新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纺织领域亦是如此,人们对纺织面料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式下,面料早已突破最初为了遮盖身体、抵挡风寒的原始功能,人们更加崇尚与追求时尚性、舒适性、功能性的服装面料,进而促使了新型服装面料的开发。
现有的织物一般由纱线制成,现有的纱线包括天然纱线、人工纱线、化纤纱线等多种,其中:竹炭纤维纱线是由竹炭纤维纺制而成,竹炭纤维是取毛竹为原料,采用了纯氧高温及氮气阻隔延时的煅烧新工艺和新技术,使得竹炭天生具有的微孔更细化和蜂窝化,然后再与具有蜂窝状微孔结构趋势的聚酯改性切片熔融纺丝而制成的,具有柔滑软暖 、吸湿透气 、抑菌抗菌 、超强的吸附和除臭性能、抗紫外线等特点。竹炭纤维纱线则继承了这些优点。另外,聚酯棉纤维纱线,是由聚酯棉纤维纺制而成,聚酯棉纤维是台湾远东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化纤事业部开发的,由聚合、抽丝而成的聚酯纤维新产品,是一种有很强的吸湿排汗功能的纤维,聚酯棉纤维纱线则继承了这些优点。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竹炭纤维纱线和聚酯棉纤维纱线都是属于已知的纱线品种。
现有的织物包括单层织物、双层织物等,其中双层织物由两组以上各自独立的经纱与两组以上各自独立的纬纱交织而成相互重叠的两层(或称表里两层)织物。具有表经、里经两个系统的经纱,可以采用多种结构方式分别与表纬、里纬两个系统的纬纱交织而成的织物,具有增厚、增重、增强的立体感、增加保暖性能等功能。 由于纱线包括天然纱线、人工纱线、化纤纱线等多种,各种纱线性质不同,交织在一起后容易相互影响产生独特的效果,另一方面,纱线的粗细、面料的经、纬密度等都会对双层织物最终的整体性能产生影响,因此从现有的纱线中选择合适的纱线作为双层织物的经纬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试验才能最终获得理想的面料产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合理、透湿性好、抑菌性好的透湿排汗抑菌的双层服装面料。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透湿排汗抑菌的双层服装面料,包括相连的表层和里层,所述表层由表经与表纬相互交织而成,所述里层由里经和里纬相互交织而成,所述表经与表纬都是竹炭纤维纱线,所述里经与里纬都是聚酯棉纤维纱线。
作为优选:
所述的竹炭纤维纱线的纱支数为48S。
所述的聚酯棉纤维纱线的纱支数为40S。
所述的表层和里层是平纹组织或者斜纹组织中的其中一种。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透湿排汗抑菌的双层服装面料,其表经和表纬都为竹炭纤维纱线,竹炭纤维纱线具有吸湿透气 、抑菌抗菌 、超强的吸附性等优点;其里经和里纬都为聚酯棉纤维纱线,聚酯棉纤维纱线纤维表面有四道凹槽,利用导湿结构达排水效果,它能迅速吸收皮肤表层湿气及汗水,并排至外层蒸发,使体内保持干爽舒适,并具有芯吸性、可速干、不会粘搭不适、易洗、易处理等特性。因此所得的透湿排汗抑菌的双层服装面料,因其合理的结构,良好的透湿排汗性、良好的抑菌抗菌性等性能,满足了人们追求舒适、健康、时尚的面料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竹炭纤维纱线1、聚酯棉纤维纱线2、表层3、里层4、表经5、表纬6、里经7、里纬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透湿排汗抑菌的双层服装面料,包括相连的表层3和里层4,所述表层3由表经5与表纬6相互交织而成,所述里层4由里经7和里纬8相互交织而成,所述表经5与表纬6都是竹炭纤维纱线1,所述里经7与里纬8都是聚酯棉纤维纱线2,所述的竹炭纤维纱线1的纱支数为48S;所述的聚酯棉纤维纱线2的纱支数为40S,所述的表层3和里层4都是平纹组织。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所得的透湿排汗抑菌的双层服装面料,公定回潮率是10.6%,抑菌性89%,透气性是42.7L/㎡·s。明显优于现有技术。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透湿排汗抑菌的双层服装面料,并不限于表层3和里层4的具体结合方式,该技术在各种结构的双层面料上都可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晨昱,未经吴晨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00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