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拖钩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3867.X | 申请日: | 2013-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0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邓本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D1/48 | 分类号: | B60D1/4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前拖钩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双盒体结构的汽车前拖钩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普通轿车前拖钩设计安装位置,一般有以下两种:一是布置在车身两侧的发动机舱前纵梁前端或前保险杠吸能盒里;二是布置在副车架上。当前拖钩位置布置在前纵梁或吸能盒处时,由于在前纵梁正前方存在前大灯、雾灯等部件,经常会出现拖钩对这些部件产生干涉,需要重新进行设计,延长了开发周期,给设计生产带来了困难。而当前拖钩位置布置在副车架上时,虽然前拖钩安装后避让开了前大灯等部件,但是在使用前拖钩时容易出现拖绳与前保险杠下边缘干涉现象,从而损坏前保险杠。而要将前拖钩安装到其它位置时,又面临着结构强度不足的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拖钩安装结构,既能够避免前拖钩安装、使用时对其它部件产生干涉,缩短设计周期,又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前拖钩安装结构,包括:
前保险杠壳体;
防撞梁;
拖钩套管
拖钩支架;
所述防撞梁具有由前板和后板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第一盒形结构;在所述防撞梁两侧的吸能盒之间的位置,所述拖钩支架与所述后板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二盒形结构;所述拖钩套管穿过所述第一盒形结构和所述第二盒形结构并与所述前板、所述拖钩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前保险杠壳体上开有拖钩安装孔。
可选择地,所述前保险杠壳体上安装有用于封闭所述拖钩安装孔的拖钩盖板。
可选择地,所述前保险杠壳体与所述防撞梁之间设置有吸能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将拖钩套管安装在防撞梁两侧的吸能盒之间,避让开了前大灯、雾灯等部件,简化了汽车设计,前保险杠壳体上的拖钩安装孔保证使用前拖钩时拖绳不会对前保险杠产生干涉,且两个盒形结构起到二级吸能的作用,保证了拖曳过程中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在不使用前拖钩时,拖钩盖板封闭拖钩安装孔,有利于保护安装结构。
附图说明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前拖钩安装位置主视图;
图2是沿图1的A-A的剖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前拖钩安装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拖钩安装位置主视图;
图5是沿图4的B-B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4的C-C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前保险杠壳体1、拖钩套管2、前纵梁封板3、吸能垫4、防撞梁5、吸能盒6、前纵梁7、前大灯8、前拖钩9、拖钩支架10、副车架11、第一盒形结构12、第二盒形结构13、拖钩盖板14、焊点15、前板51、后板52。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其表明了当前拖钩安装在前纵梁和吸能盒位置时的各部件位置关系。拖钩套管2是穿过吸能盒6和前纵梁封板3后,通过拖钩支架10安装到前纵梁7上的。拖钩套管2具有内螺纹,前拖钩9一端为拖钩,另一端具有外螺纹。当需要使用前拖钩9(附图中以虚线表示)时,将前拖钩9拧入拖钩套管2,此时前拖钩9会与前大灯8的位置产生干涉,造成该安装结构无法实现。而在前期的汽车设计中,造型设计人员不会考虑前拖钩的安装问题,因此往往需要对汽车设计进行调整,延长了生产开发周期。
参考图3,其表明了前拖钩安装在副车架时的各部件位置关系。副车架11位于汽车底部,拖钩套管2固定在副车架11上时,安装前拖钩9后,前拖钩9不会与其它部件产生干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拖绳挂在拖钩9上后,拖绳是朝着图3中箭头所指方向受力的,受力方向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因此在拖曳过程中,拖绳仍然会对前保险杠壳体1的下边缘产生摩擦,从而对前保险杠造成损害,影响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38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