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锁解锁锁止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6806.9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469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汪庆忠;杨小敏;车国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44 | 分类号: | B60N2/4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解锁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部件,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汽车座椅锁解锁锁止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座椅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品质包括座椅在调节过程的手感以及一键式操作要求。
汽车座椅是汽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零部件,其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对汽车品质的评价,而座椅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就是后排座椅锁,座椅锁操作是否舒适直接影响人们对汽车品质的评价。现有的后排座椅锁为两把独立的锁,左右对称,采用螺栓固定在座椅后撑管的连接板上,每个座椅锁都设有独立的解锁手柄,座椅后撑管上布置有两个对称的缓冲垫,与车身地板接触且设计有一定的压缩量。这种结构存在如下缺点:第一,解锁需要两次动作,不符合一键式操作要求;第二,先解锁其中任意一侧座椅锁,通过该侧缓冲垫的回弹作用将座椅后撑管顶起,后撑管左右不平,导致另一侧座椅锁锁止压紧力变大,解锁力也随之增大;第三,由于座椅后撑管左右高度存在偏差,座椅锁装配到后撑管上后,很难保证两侧座椅锁高度完全一致,导致锁止困难,且不易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若同时锁止需要较大的锁止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锁解锁锁止机构,以实现一键式解锁,降低解锁力,提升操作手感的同时,保证两侧座椅锁在锁止时同步锁止,提高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座椅锁解锁锁止机构,包括座椅后撑管,在座椅后撑管上分别设置有左座椅锁和右座椅锁,在左座椅锁和右座椅锁上分别设有左解锁手柄和右解锁手柄,在左解锁手柄和右解锁手柄之间固定有联动杆。
所述联动杆为中空杆,其左右两端均设有弯折部,所述左解锁手柄和右解锁手柄的端部分别位于联动杆左右两端的弯折部中,并通过铆钉铆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座椅锁解锁锁止机构,由于增加有联动杆将左解锁手柄和右解锁手柄固定连接在一起,扳动联动杆解锁时,两侧的橡胶缓冲垫同时回弹,顶起两侧座椅锁,保持两侧座椅锁为解锁状态,从而实现一键式操作;在进行座椅锁锁止时,利用座椅本身重力惯性作用,压缩两侧缓冲垫,只有当两侧缓冲垫都达到锁止要求的压缩量,通过联动杆的左右约束作用才能实现两侧座椅锁都锁止到位,有效地避免了只有一侧的座椅锁锁止问题的出现,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联动杆与解锁手柄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3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5为现有的汽车座椅锁解锁锁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现有的汽车座椅锁解锁锁止机构的装配图;
图7为现有的汽车座椅锁解锁锁止机构中缓冲垫与座椅后撑管的装配图;
图8为图7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到图4所示,该汽车座椅锁解锁锁止机构,包括座椅后撑管1,在座椅后撑管1上分别设置有左座椅锁2和右座椅锁3,在座椅后撑管1的两端端部分别固定有缓冲垫6,在左座椅锁2和右座椅锁3上分别设有左解锁手柄4和右解锁手柄5,在左解锁手柄4和右解锁手柄5之间固定有联动杆10。该联动杆10为中空杆,其两端设有弯折部,所述左解锁手柄4和右解锁手柄5的端部分别位于联动杆10左右两端的弯折部中,并通过铆钉13铆接在一起。
如图5至图8所示,现有的汽车座椅锁解锁锁止机构,包括座椅后撑管1、左座椅锁2、右座椅锁3和通过自攻螺钉12固定在座椅后撑管1两端的缓冲垫6,左座椅锁2和右座椅锁3分别通过左连接板8和右连接板9采用螺栓11固定在座椅后撑管1上。在左座椅锁2和右座椅锁3上分别设有的左解锁手柄4和右解锁手柄5。现有的汽车座椅锁解锁锁止机构在进行解锁时需分别操作左、右解锁手柄,先解锁的一侧的缓冲垫的回弹作用将座椅后撑管顶起,导致另一侧座椅锁锁止压紧力变大,另一侧的解锁力也随之增大;另外,在进行锁止时,很难保证两侧座椅锁高度完全一致,存在安全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68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