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柴油机燃油电气水联合加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6995.X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44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俞继仙;李侠;卢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F02N19/04 | 分类号: | F02N19/04;F02M31/125;F02M31/14;F02M3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机 燃油 电气 联合 加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油加热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柴油机燃油电气水联合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当气温较低时,柴油流动性能降低,导致柴油发动机启动困难;同时,在气温骤降时,如果没能及时更换低标号(低凝点)柴油,柴油发动机可能会因为燃油系统上冻堵塞油路而熄火停车。通过加热柴油可提高柴油的流动性,避免油路上冻,同时还能使柴油机在低温条件下也可以使用高凝点的柴油,降低用油成本。
目前,用于加热燃油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类:(1)利用蓄电池的电能对燃油油箱、油路以及燃油滤清器进行全油路加热,油温加热到预定值后发动机方可启动并运行。(2)采用主、副油箱供油,副油箱使用低凝点燃油用于发动机启动;启动后,利用蓄电池电能加热主油箱及油管,待主油箱内油温达到预定值后再切换为主油箱供油。(3)仍然采用主、副油箱供油,但在发动机启动后利用发动机防冻液或尾气余热加热主油箱及油管,待主油箱内油温达到预定值后再切换由主油箱供油。
以上三类方案都有可行之处,但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第(1)类方案中,由于要电加热全部油路,要启动发动机需等待时较长,通常为20-30分钟,并且蓄电池负载太大,电量消耗很大,影响蓄电池的性能;第(2)(3)类方案,对于油路已经被冻堵车辆无法起作用,并且主副油箱的切换,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在发动机熄火时需要将油路切换回到副油箱供油系统,并且还要保证油路内的高凝点燃油被低凝点燃油替换,以确保下次能够正常启动;此外,第(2)类方案中,使用电加热油箱,电量消耗仍然很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柴油机燃油电气水联合加热系统,解决柴油发动机低温启动难、行车中油路上冻的问题,具有不改变原有结构、加热效率高、启动快、能耗低、节能减排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其技术方案是:一种柴油机燃油电气水联合加热系统,主要由电加热单元、尾气余热回收单元、防冻液循环加热单元三部分组成,电加热单元主要由燃油加热辅助装置、电加热器、精滤器及其所连接的油管组成,燃油加热辅助装置依次连接低压油泵、精滤器、高压油泵和发动机,电加热器加热燃油加热辅助装置、精滤器及其所连接的油路内部留存的燃油,发动机回油管连接三通阀的进口,三通阀出口一路通过辅助装置回油管连接燃油加热辅助装置,三通阀出口另一路通过油箱回油管连接油箱;尾气余热回收单元主要由尾 气管、夹套换热器组成;防冻液循环加热单元主要由散热器、发动机水泵、防冻液管、电磁三通阀、防冻液加热套管、单向阀组成,散热器、单向阀、发动机水泵、防冻液管、电磁三通阀进口依次连接,发动机水泵出来的防冻液与发动机换热后流经防冻液管,电磁三通阀出口一路连接散热器,电磁三通阀出口另一路与防冻液加热套管、粗滤器、尾气管上的夹套换热器、防冻液加热套管依次连接,流经防冻液加热套管的防冻液与油箱换热后通过管道回流到单向阀和发动机水泵之间的管道中;整个系统的控制电路集成在燃油加热辅助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可将发动机在低温下启动前的燃油加热时间由20-30分钟缩短至5-10分钟;(2)电加热时间短,耗能小,蓄电池的负载大大减小;(3)具有温度自动控制功能,可维持燃油温度在一定范围内;(4)可以使柴油机在低温下也能够使用高标号(冷滤点较高)柴油,节约用油成本;(5)装置安装方便,不改变原燃油系统的结构,可以广泛推广;(5)充分利用了废弃能量,具有节能减排的功效。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油箱,2.温度传感器,3.输油管,4.粗滤器,5.燃油加热辅助装置,6.精滤器,7.低压油泵,8.高压油泵,9.发动机,10.发动机回油管,11.辅助装置回油管,12.油箱回油管,13.三通阀,14.电加热器,15.尾气管,16.夹套换热器,17.防冻液加热套管,18.尾气,19.散热器,20.发动机水泵,21防冻液管,22.电磁三通阀,23.防冻液加热套管,24.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69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