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精密设备的桩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28963.3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67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平山;易礼;蒋镇华;李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44 | 分类号: | E02D27/44;E02D27/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2000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密 设备 桩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精密设备的桩基。
在高精密设备装置设计中,高精密仪器对基础的变形和振动有很严格的要求,该要求远远高于一般工业建筑的变形要求。此外,为保护精密设备,放置设备装置的结构较一般工业建筑也更为坚固。
对于软土地区解决沉降的方法一般是在高精密设备底部设置桩基,通过调整桩顶荷载的大小来控制基础沉降,从而控制底板变形。高精密设备装置如采用常规结构形式来设计桩基,通过计算,由于为安装设备装置而设计的结构自身重量远重于一般结构,加上实验设备自身荷载,在底板下需要布置大量的桩基础,经济性差,同时由于荷载大,对底板的变形控制难度也大,技术难度大。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控制高精密设备基础底板微变形和振动的高精密设备的桩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精密设备的桩基,包括底板和侧墙,所述侧墙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侧墙与所述底板沿所述侧墙的内壁表面脱开,所述底板的底部设有长桩,所述侧墙的底部设有短桩。
所述侧墙与所述底板在脱开处均设有防水装置。
所述长桩采用直径为600毫米的注浆钻孔灌注桩。
所述长桩的长度为48米。
所述短桩采用直径为400毫米的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
所述短桩的长度为22米。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底板与侧墙永久脱开,底板上荷载大大减小,在底板下布置长桩即解决了微变形问题;此外,通过底板与侧墙脱开,由于侧墙对沉降要求不再与底板一致,可大大放宽沉降要求,侧墙区域可采用更经济的端桩基础;同时,在底板底部采用长桩基础能够有效控制微振动。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高精密设备的桩基的剖面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高精密设备的桩基的剖面图;
图中,1—短桩;2—长桩;3—底板;4—脱开处;5—侧墙;6—管道设备夹层结构;7—容置空间;8—管道设备。
以下将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精密设备的桩基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可选的实施例,可以认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公知的常识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内容的范围内对其进行修改和润色。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精密设备的桩基,在本实施例中为一种箱型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的桩基,所述侧墙5与所述底板3沿所述侧墙5的内壁表面脱开,所述底板3的底部设有长桩2,所述侧墙的底部设有短桩1。
所述侧墙5与所述底板3在脱开处均设有防水装置(图未示)。
所述长桩2采用直径为600毫米的注浆钻孔灌注桩。所述长桩2的长度为48米。所述短桩1采用直径为400毫米的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所述短桩1的长度为22米。
本实施例将底板3和侧墙5在脱开处4脱开,使得侧墙5、管道设备夹层结构6、管道设备8的荷载不能够传递到底板3上。然后在底板3底部设置长桩2,在侧墙5底部设置短桩1。在底板3底部的长桩2采用φ600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桩长48m,桩端持力层为7‑2层,侧墙5底部的短桩1采用桩型选用φ400PHC(直径为400毫米的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管桩,桩长22m,桩端持力层为5‑2层。相比不采用本方法,底板和侧墙下全采用φ600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桩长48m,桩端持力层为7‑2层)时,大大节约桩基造价,微变形控制难度也大大降低,同时也利于微振动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高精密设备的桩基所使用的高精密设备基础底板微变形和振动控制方法如下:
请继续参考图1,其为采用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一种箱型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首先提供了一体成型的底板3和侧墙5,所述侧墙5垂直于所述底板3,然后将所述底板3与所述侧墙5脱开,最后在所述底板3的底部设置长桩2,在所述侧墙5的底部设置短桩1。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短桩1和长桩2分别与外部结构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试验装置的结构基础为长桩2,其数量为2个,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例中,其结构基础均为长桩2,长桩2和短桩1的数量、材质、长度、尺寸等均与装置的重量尺寸等相匹配。
本实施例提供的高精密设备的桩基的基础底板微变形和振动的方法并未就脱开的具体手段与方法进行限定,只需满足两者的永久脱开即可认为落在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289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