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驳岸组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2019.5 | 申请日: | 2013-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6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蔡建冬;杭建忠;高志伟;朱林祥;徐红;唐照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0 | 代理人: | 侯佳猷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驳岸 组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港口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驳岸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港口工程中,常用驳岸型式有斜坡式、板桩直立式、重力式等。在地质条件较差,软弱层较厚的情况下,如采用对地基土进行加固处理的斜坡式结构,需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工程造价高,且施工周期长,施工质量不易控制;如采用板桩结构,一般板桩结构水平刚度小,在高回填土作用下水平位移较大,时常难以满足工程要求,并且后方设置拉杆及锚碇结构位置较难进行岸上建筑开发,降低了土地利用率。
目前,在遇到软弱层土埋藏较深,而覆盖层土较硬的情况下,普通地基处理方式难以达到理想要求,岸坡稳定问题难以解决,现有市场迫切需要能够解决上述缺陷的产品,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驳岸组合结构,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或产品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驳岸组合结构,取代了软土地基加固处理,解决了高回填土作用下岸坡的整体稳定性及位移的要求,对存在深层软弱夹层的区域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且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简单、效果明显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新型驳岸组合结构,其包括前侧直立式岸壁和后侧斜坡式挡土结构,其中直立式岸壁包括疏排管桩、斜顶桩、现浇混凝土承台,疏排管桩位于现浇混凝土承台的后沿,沿平行驳岸前沿线方向连续设置,斜顶桩位于现浇混凝土承台的前沿,构成倾斜支撑结构;斜坡式挡土结构包括挡土墙、抛石棱体,挡土墙的另一侧为回填土层,挡土墙与现浇混凝土承台通过简支板衔接。
所述疏排管桩,其设置若干个,且等间距并排布置,疏排管桩间预留有结构缝,疏排管桩采用刚度较大的后张法预应力的砼管桩或PHC管桩。
所述的斜顶桩,其设置为若干个,且并排布置,斜顶桩、疏排管桩、现浇混凝土承台连接成受力整体。
所述的挡土墙,其设置为抛石棱体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驳岸结构,疏排管桩驳岸结构与后方抛石棱体共同承担后方吹填荷载,疏排管桩、斜顶桩与现浇混凝土承台形成整体结构,现浇混凝土承台后沿疏排管桩自身刚度大,嵌入深层持力土层,阻止了后方斜坡挡土结构的圆弧滑动,保证了岸坡整体,前方斜顶桩与现浇混凝土承台结构形成整体,起斜向支撑作用,抵抗由疏排管桩传递的侧向土压力,限制了驳岸的水平向位移,提高了结构的安全度。该护岸结构利用桩基加固取代了软土加固,大大减低了施工难度,且提高了陆域形成的施工速度。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产品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可广泛应用于深层软弱夹层、地质条件较差、软弱层厚且深等区域,大大增加了地基加固处理后斜坡驳岸整体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代替了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方式,解决了高回填土作用下岸坡的整体稳定性及位移的要求,大大提高了驳岸整体稳定性。
3)且结构受力均匀,可靠性高,对控制驳岸水平位移效果明显。
4)本新型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简单、效果明显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驳岸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直立式岸壁的桩位的俯视图。
图中:1-疏排管桩、2-斜顶桩、3-现浇混凝土承台、4-抛石棱体、5-回填土层、6-挡土墙、7-简支板、8-结构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见图1和图2,一种新型驳岸组合结构,其包括前侧直立式岸壁和后侧斜坡式挡土结构,其中直立式岸壁包括疏排管桩1、斜顶桩2、现浇混凝土承台3,疏排管桩1位于现浇混凝土承台3的后沿,沿平行驳岸前沿线方向连续设置,斜顶桩2位于现浇混凝土承台3的前沿,构成倾斜支撑结构;斜坡式挡土结构包括挡土墙6、抛石棱体4,挡土墙6的另一侧为回填土层5,挡土墙6与现浇混凝土承台3通过简支板7衔接,疏排管桩1及斜顶桩2与现浇混凝土承台3连接方式为固接,以上的结构中,岸坡整体稳定的滑弧深度下移至挡土桩的桩尖下,满足护岸结构采用空间模型计算,桩土按照线性弹性地基法计算要求。
进一步,所述疏排管桩1,其设置若干个,且等间距并排布置,疏排管桩1间预留有结构缝8,疏排管桩1采用刚度较大的后张法预应力的砼管桩或PHC管桩,疏排管桩1间距依据土体滑动产生的剪切力确定,满足了疏排管桩1刚度要求,为了克服现浇混凝土承台3受力的不均匀导致沉降,及热胀冷缩产生的开裂等现象的出现,现浇混凝土承台3间隔20m处设置结构缝8,结构缝8宽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20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