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型松地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3909.8 | 申请日: | 2013-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276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师春;张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师春 |
主分类号: | A01B33/08 | 分类号: | A01B3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4200 甘肃省***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地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土壤耕作机械,具体为一种微型松地机。
背景技术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蚕桑、养蜂、食用菌类培植等农村副业机械。
农业机械一般按用途分类。其中大部分机械是根据农业的特点和各项作业的特殊要求而专门设计制造的,如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作物收获机械、畜牧业机械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土壤基本耕作机械用以对土壤进行翻耕、松碎或深松、碎土所用的机械,包括桦式犁、圆盘犁、凿式犁和旋耕机等。其中,旋耕机有较强的碎土能力,一次作业即能使土壤细碎,土肥掺和均匀,地面平整,达到旱地播种或水田栽插的要求,有利于争取农时,提高工效,并能充分利用拖拉机的功率,特别适合于中耕作业。
但是现有的旋耕机都不能适应北方玉米和小麦间种的地区,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和甘肃河西走廊的水浇地,光温条件是一熟有余两熟不足,农业生产上多采用间套种方式,并辅以地膜覆盖,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并且多采用的是小麦和玉米的间套种,土地面积较大,但是地块不大并且其中的空行距离较小,而且小麦收获后多留有碎茬,耕翻后还需要整地才能完成松土操作,现有的旋耕机的体积较大,结构复杂,成本高,同时还不能在间套种的田地中作业,同时小型的旋耕和松土机械都采用的是单独动力,在灭茬和入土深度上都不能满足要求,在面对大面积,小地块的情况时,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动力强劲,工作效率高的一种微型松地机。
本实用新型一种微型松地机,包括悬挂装置、传动装置和切土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输入带轮1和传动轴2;输入带轮1连接有主动链轮,传动轴2中央设置有从动链轮;主动链轮通过链条与从动链轮连接;链条外部密封设置有链条盒3;悬挂装置固定连接在链条盒3外侧;切土刀固定设置在传动轴2上。
进一步,所述的输入带轮1和主动链轮直接设置有减速器4;减速器4内部设置有离合器,外部对应离合器设置有操作把手5。
进一步,所述的悬挂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链条盒3两侧的支架6和固定连接在支架6自由端的连接架7;连接架7由槽钢制成。
进一步,所述的链条盒3外侧对应切土刀设置有圆弧状的挡土板8;挡土板8后端通过合页连接设置有副挡土板9,副挡土板9的自由端向远离切土刀的方向翘起。
进一步,所述的传动轴2采用六方空心轴,通过刀座10与切土刀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的切土刀为旋耕刀11,每三个旋耕刀11为一组,设置在同一个刀座10上,每组之间呈螺旋状排列;传动轴2上从动链轮两侧的旋耕刀11呈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微型松地机,通过密封设置的链条盒3,不仅对链条起到了保护和防尘的作用,延长了寿命,而且直接用于各个装置之间的连接,大大的简化了结构,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整体呈无机架设计;利用减速器4在调节速比的同时,保证了松地机充足的输入动力,通过其内置的离合器方便的实现了对切土刀的启停控制;采用副挡土板9一方面能够进一步的对切割后的土块进行阻挡和破碎,而且能够对松土后的地面进行平整作业;其有益效果在于,设计合理,结构精巧,体积小,成本低,使用方便,维修简单,能和多种机型实现配合,适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例中所述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例中所述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输入带轮1,传动轴2,链条盒3,减速器4,操作把手5,支架6,连接架7,挡土板8,副挡土板9,刀座10,旋耕刀1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进行描述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师春,未经师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39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