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印刷机进口辅助导纸与防污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37960.6 | 申请日: | 2013-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3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施从高;杨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市福保彩印包装厂 |
主分类号: | B41F21/00 | 分类号: | B41F21/00;B41F22/00 |
代理公司: |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 代理人: | 姜开侠;朱智华 |
地址: | 650228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印刷机 进口 辅助 污损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印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实施简便,能在印刷时辅助引导纸张进入辊隙中的能辅助导纸与防止油墨污染纸张的装置。
印刷设备在进行印刷时,送纸装置输送纸张进入印刷设备中,常常因为输送带之间的摩擦力存在差异,常会导致纸张边缘部分向上翘起,影响印刷质量。传统的解决方法是根据经验调整压纸轮的数量和位置,使得整张纸所受的摩擦力一致。印刷过程中,需要将油墨涂抹在凹凸不平的印刷辊上,印刷辊转动时接触纸张,把油墨转移到纸张上。一些残留的油墨和杂质会堆积在辊子表面,随着辊的转动而飞溅到纸张上,造成污染。目前是通过打磨印刷辊或者设置印刷辊面清理装置来防止油墨飞溅,但是这些方式在实际应用时,都不同程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般来说表现为费事、费时,清理不干净,依然会不可避免地飞溅到纸带上,造成污损。而且纸带引入口不顺畅导致的意外堆积现象时有发生。为此,研制开发了一种结构简单,实施简便,防污导引效果好的印刷机进口辅助导纸与防污损装置是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的关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稳定可靠,能够辅助导纸与有效防止油墨污损纸张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涉及印刷辊筒入纸口,包括架杆和导引片,所述架杆平行于印刷辊并设置于辊筒入纸口前,所述的导引片设置于架杆上,导引片下端向印刷辊筒入纸口内延伸。
本实用新型在印刷设备进口端设置导引装置,一是起到纸带进入印刷导辊间隙内的引导作用,二是防止印刷辊筒上的油墨飞溅到纸带上造成污损,影响印刷质量的问题。克服了现有技术没有导引装置,一旦遇到纸带端缘不整齐,或翘边,入口不顺畅,导致纸带堆积,造成事故停机,不仅浪费工时,还浪费纸带、油墨等原材料,而且损伤机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工作稳定可靠,不仅纸带导引顺畅,有效防止纸带表面污损,而且维护更换简便,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与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之A‑A剖视装置示意图;
图中:1‑压纸轮,2‑传送带,3‑支撑块,4‑架杆,5‑印刷辊,6‑导引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导所作的任何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限定的保护范围。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辊筒入纸口,包括架杆4和导引片6,所述架杆4平行于印刷辊并设置于辊筒入纸口前,所述的导引片6设置于架杆4上,导引片6下端向印刷辊筒入纸口内延伸。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辊筒入纸口,包括架杆4和导引片6,所述架杆4平行于印刷辊并设置于辊筒入纸口前,所述的导引片6设置于架杆4上,导引片6下端向印刷辊筒入纸口内延伸。
所述的架杆4两端设置于机架上,与印刷辊平行设置。
所述的架杆4与机架可拆装式配合。
所述的导引片6套接于架杆4上,下端向印刷辊筒入纸口内延伸。
所述的导引片6宽度等于或大于印刷辊上印刷纸带的覆盖范围。
所述的导引片6为光洁可清洗的薄片。
所述的导引片6为弧形刚性片,上端与架杆4固接配合,下端弧形延伸于印刷辊筒入纸口内。
所述的导引片6为弹性结构片,上端与架杆4固接配合,下端弧形延伸于印刷辊筒入纸口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
本实用新型在印刷设备进口端设置导引装置,一是起到纸带进入印刷导辊间隙内的引导作用,二是防止印刷辊筒上的油墨飞溅到纸带上造成污损,影响印刷质量的问题。克服了现有技术没有导引装置,一旦遇到纸带端缘不整齐,或翘边,入口不顺畅,导致纸带堆积,造成事故停机,不仅浪费工时,还浪费纸带、油墨等原材料,而且损伤机器。
印刷时,纸带会自动顺着导引片进入印刷辊筒下,平顺地入纸,同时导引片有效阻隔辊筒表面的油墨飞溅到印刷纸带上,不会发生污损现象,确保了印刷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市福保彩印包装厂,未经昆明市福保彩印包装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379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