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烟花的双重引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5345.X | 申请日: | 201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33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兴华 |
主分类号: | F42B4/30 | 分类号: | F42B4/30;F42C9/14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潘传军 |
地址: | 4103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烟花 双重 引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合烟花,尤其是组合烟花的引线传火装置。
背景技术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0631-2004《烟花爆竹 安全与质量》和GB19593-2004《烟花爆竹 组合烟花》等规范性文件的定义,组合烟花是由多个单筒组合而成的烟花产品。通常由若干纸质筒先连接成筒排,若干筒排再组装成形,如矩形体、圆柱体、棱柱体、扇型体等等,纸质筒内腔装置发射药物和效果件,由引线点燃。现有组合烟花的引线结构可以称之为多段引线串接结构:在每个纸质筒体侧壁钻两个孔,一为进火孔,一为出火孔,将引线分截为若干小段,每小段引线的两端分别插入相邻两个纸质筒的出火孔和进火孔,依次串接。如25发产品由5筒排×5个单筒/筒排组成,参见图1,其传火顺序按照图1带箭头线条标注所示。第一筒排中:串接首端的纸质筒体为筒11,其余按序依次类推,筒11的进火孔插入较长的点火引线20;筒12与筒11相邻,筒11出火孔和筒12进火孔插入小段引线21的两端以连接;筒13与筒12相邻,筒12出火孔和筒13进火孔插入小段引线22的两端以连接;筒14与筒13相邻,筒13出火孔和筒14进火孔插入小段引线23的两端以连接;筒15与筒14相邻,筒14出火孔和筒15进火孔插入小段引线24的两端以连接。筒11至筒15组成第一筒排,然后筒15出火孔和下一排的第一个纸质筒16的进火孔插入小段引线25,以形成排与排之间的传火,以此类推。最后一排处于串接尾端的纸质筒体的出火孔同样插入较长引线作为备用点火引线。传统引线结构的传火顺序是:点火引线20-筒1发射药物-小段引线21的筒11出火孔端-小段引线21的筒外部分-小段引线21的筒12进火孔端-筒12发射药物-小段引线22的筒12出火孔端-小段引线22的筒外部分-小段引线22的筒13进火孔端……直至串接末端;当出现传火故障时,可以点燃备用引线作二次点火,只是传火顺序恰恰相反。
现有引线结构的弊端在于传火点火的可靠性不强,点对点依次接力式的传火结构设计很难完全杜绝断火现象的发生,尤其是纸质筒体内腔的传火更容易发生故障;任何一个传火点发生故障都会导致该产品出现哑火现象,这不但导致发射失败,影响燃放效果,而且普通消费者在哑火后去作观察处理时,极易出现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传火点火准确可靠的组合烟花引线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烟花的双重引线结构,包括由多个单筒组合而成的组合烟花,各单筒之间通过小段引线相互连接传火,形成多段引线串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续性的长段引线,所述长段引线缠绕在所述小段引线的单筒筒外部分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单筒筒外部分的传火完全由连续的引线完成,由原来的点对点接力传火变为连续的线性传火;而且长段引线与原有小段引线缠绕相接,确保多点相互引燃,互为备用,能够完全杜绝断火现象的发生,点火率可达100%;同时各个单筒的点燃速度由筒外的连续引线控制,排除了传火在单筒内部的传递,时间控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这对某些点火时间准确性要求比较高的燃放产品尤为重要。其加工方便,为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通常地,组合烟花由若干单筒先连接成筒排,若干筒排再组装成形,为了保持与原有工艺的兼容性,并降低工艺难度,优选地,所述组合烟花每个筒排的单筒构成一个传火单元,每个传火单元设置一根所述连续性的长段引线。当然,按照燃放设计的需要,每个筒排再拆分成若干个传火单元也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的方案。
为了避免串火现象的发生,提高引线防潮防损性能,优选地,所述组合烟花每个筒排的小段引线和连续引线都包覆在底纸层和面纸层之间,所述底纸层和面纸层为连续的纸层。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25发组合烟花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内部结构示意图(B-B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兴华,未经李兴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53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发动机热端用隔热罩
- 下一篇:一种复合型材窗体及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