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5421.7 | 申请日: | 201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97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李九林;施建平;李彩慧;王军;何小刚;杜军卫;石校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长林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50 | 分类号: | F22D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张处仁 |
地址: | 043400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露点 腐蚀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
目前,国内的余热锅炉主要结构是:烟气管道、翻板阀、除氧器、蒸发器、省煤器、汽包、钢架、引风机及系统所需要附件及电器、仪表等。
系统流程为:外来20℃经过软化处理的除氧水进入水除氧器,除氧器将20℃软水通过蒸汽管网引入的蒸汽加热至104℃,并由给水泵补入省煤器,水被省煤器加热后,进入汽包,然后通过下降管进入蒸发器,吸收烟气中的热量后形成汽水混合物通过上升管进入汽包,在汽包内蒸汽与水分离产生一定压力下的蒸汽并入管网。
目前国内已有的热力除氧器的功能主要为除氧,其水的加热温度一般为104℃,不能有效的防止露点腐蚀。
上述设备存在的缺点是当104℃的水进入省煤器进行预热的过程中,会产生露点腐蚀,并且水中的氧气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结垢,而且水中氧气也会与设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直接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缩短。并且利用蒸汽对除氧器中的水进行加热时会大量消耗已产生的蒸汽。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人基于相关领域的研发,并经过不断测试及改良,进而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烟气系统与给水系统在热交换过程中产生的露点温度,而造成余热回收系统受到结露的腐蚀问题,造成系统寿命短、设备抗腐蚀性差和维修难度大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其包括:原水入口、软水器、软水槽、清水泵、给水泵、循环泵、热力除氧器、除氧头、蒸发加热器、省煤器以及汽包;所述的原水入口、软水器、软水槽、清水泵以及除氧头依次连接;所述的除氧头内设有混合装置且该除氧头与热力除氧器相连接;所述的热力除氧器还通过循环泵与蒸发加热器的入口相连接,蒸发加热器的出口连接至所述的热力除氧器;所述的热力除氧器还通过给水泵与省煤器的入口相连接,省煤器的出口连接至汽包,汽包通过管路连接至除氧头。
所述的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的循环泵还并联有旁路。
所述的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的循环泵还并联有旁路。
所述的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的给水泵与省煤器之间还设有电动调节阀。
所述的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的给水泵与省煤器之间还设有流量计。
所述的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的给水泵与省煤器之间还设有压力表。
所述的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的给水泵与省煤器之间还设有温度计。
所述的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的汽包还通过管路连接至省煤器的入口。
所述的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的软水器还连接有反洗盐筒。
所述的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的软水槽内设有浮球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热力除氧系统来保证锅炉给水达到一定温度,避免烟气系统内产生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有效的延长了余热回收装置的使用寿命。余热回收装置的操作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与传统余热回收装置的不同在于,利用热力除氧系统将进入省煤器的供水温度提高到130℃,起到防止烟气系统的结露,延长余热回收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在循环过程水被加热并除氧,再输送到锅炉省煤器中。由于此装置制作简单;同时具有防腐除氧效果好、运行稳定等优点。从而明显的降低了锅炉的检修、大修次数。提高了整个锅炉系统的使用寿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1‑原水入口;2‑软水器;3‑软水槽;4‑清水泵;5‑给水泵;6‑循环泵;7‑热力除氧器;8‑除氧头;9‑蒸发加热器;10‑省煤器;11‑汽包;12‑反洗盐筒;13‑浮球阀;14‑电动调节阀;15‑流量计;16‑压力表;17‑温度计。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的使用目的与功效及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现举出较佳可行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所示,详述如下:
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图。本实用新型的防露点腐蚀的余热回收装置,其包括:原水入口1、软水器2、软水槽3、清水泵4、给水泵5、循环泵6、热力除氧器7、除氧头8、蒸发加热器9、省煤器10以及汽包11。所述的原水入口1、软水器2、软水槽3、清水泵4以及除氧头8依次连接,所述的除氧头8内设有混合装置且与热力除氧器7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长林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山西长林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54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