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医用集成模块式电针灸麻醉治疗仪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5816.7 | 申请日: | 201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40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熊利泽;王强;汪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N1/34 | 分类号: | A61N1/34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郑建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用 集成 模块 针灸 麻醉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治疗仪,具体说是一种用于围手术期麻醉与并发症防治的医用集成模块式电针灸麻醉治疗仪。
背景技术
传统针炙是中医学中的瑰宝,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存在复杂的经络系统,针炙治疗就是通过针炙相应穴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和调节人体正常机能。针灸在我国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长期以来由于明确有效的治疗效果而备受推崇,使之得以长足发展,继承并发扬光大。尤其在上世纪5、60年代,我国的临床麻醉工作者将其应用于手术镇痛,收到了良好可靠的效果。近10年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对针灸防病治病的疗效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基本明确了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针灸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以及机体各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靶点的调整作用和可能机制。近十几年来,针刺麻醉在前期临床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针刺复合麻醉和针刺辅助麻醉的概念,使得针刺麻醉更贴近临床和科学现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电子工业的进步,为传统经络理论及针炙技术与与现代电生理技术相结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电针是利用电脉冲刺激穴位相应的体表代表点,以达到相应治疗目的,并避免了针炙的侵入性操作。大量动物与临床研究均表明电针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并且针炙复合麻醉可以:①显著加强镇痛效果,基本确保患者在手术中处于良好的镇痛需要,还可减少术后痛的发生;②明显减少麻醉药物用量,药物不良反应也随之减少;③麻醉效果优良率与手术成功率继续明显提高;④生理干扰少,不良反应与并 发症少,术后病人恢复快。
但是,由于中医针炙需进行长期专业培训及实践,使得在选穴,刺激参数选择调整等环节均依赖于具备系统中医经络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中医医师。在现在的临床实践中,患者并不能很简便地从现代针炙技术理论革新进步中受益。尽管麻醉医生在电针的基础与临床实验及应用推广方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由于目前在围术期使用电针技术仍然需要一个专业针炙医师在场指导并实施,这直接影响了电针做为现代麻醉技术有益补充而发挥重要作用,使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存在困难。
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科学地解决其临床应用中的瓶颈问题,致力于使得围术期电针的应用便捷化、直观化、普及化,这也必将产生巨大的医学及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利用计算机及显示屏多点触控技术形成简洁美观,用户体验佳的操作界面。并在现有的动物实验及临床RCT基础上,建立数字化模型,为不同治疗目的设定不同参数组合。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针炙麻醉仪,能够根据临床麻醉医师输入的参数、直观便捷地调出不同治疗目的、不同手术类别的相应治疗穴位及刺激数,以达到通过电针炙技术使接受手术患者受益,减少术中麻醉药及术后止痛剂用量,并大幅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医用集成模块式电针灸麻醉治疗仪,包括外壳,在外壳内部设置有控制单元、电源模块和刺激单元,其中电源模块分别与控制单元和刺激单元相连,控制单元与刺激单元相连;所述的控制单元包括MCU,MCU分别与触控面板、 串口通讯模块、存储模块、可编程逻辑器件相互连通,触控面板上还连接有显示模块;所述的刺激单元,包括电脉冲发生器,电脉冲发生器与控制单元中的可编程逻辑器件相互连通,电脉冲发生器通过两个电极接口分别与两个电极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技术特点:
所述的MCU的型号为TI的MSP430。
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是:
1、简便易行化
本实用新型将本来需要专业针炙医师才能掌握的技术进行程式化设计,简化临床电针的应用程序。使这更加形象化、易行化。
2、模块化设置
本实用新型根据临床需求设置临床麻醉、术后镇痛、围术期并发症防治等三个模块。前两项子菜单涵养所有手术科别及具体名称(例如:整形外科—胸部整形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子菜单包括呼吸抑制、烦躁、谵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
3、在本实用新型的存贮单元中预置人体立体三维穴位图,穴位相应体表位置用红色光点标记,点触相应光标,出现具体穴位名称和选穴方法。并内置一套术前评估软件及三个应用模块的相应应用参数模型,供麻醉医师术前评估参考,确定各项刺激参数。
4、标准化及个体化选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58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培养箱的温湿度保障装置
- 下一篇:一种抑制肝炎病毒的天然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