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非等限制接触长度的新型限制接触外圆车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0315.8 | 申请日: | 2013-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6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何永泰;詹俊赋;邓文君;李庆;李炳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B27/00 | 分类号: | B23B2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限制 接触 长度 新型 车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切削中的切屑刀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非等限制接触长度的新型限制接触外圆车刀。
背景技术
早在80年代,限制接触刀具因其具有良好的切削性能:减少主切削力15%~25%,减少进给力50%~60%,降低切削温度100℃左右等,在金属切削领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人们发现限制接触长度lc减少到一定值时,限制接触刀具都能有效减少切削力,降低切削温度;然而,当lc进一步减少时,由于刀尖的强度低,刀具发生严重的磨损,使切削力突然猛增,刀具寿命变短。另外,传统的限制接触刀具,大都局限于矩形形状的限制接触面,即等限制接触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限制接触刀具,在前刀面上具有非等限制接触长度。它同样具备大幅度减少切削力,降低切削温度的功能。与具有等限制接触长度的传统限制接触刀具相比,此新型限制接触刀具,由于具有非等限制接触长度,它能控制切屑的卷曲方向,可以避免切屑刮花已加工表面,从而提高已加工表面的表面质量。另外,对于V字型等内凹形状的限制接触面,因其主切削刃的强度相对高,而且内凹形状利于切削液接近切削区,进一步降低切削温度,因而使得刀具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先进的粉末冶金成型技术的出现,使得制备具有复杂前刀面形状的刀具成为可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限制接触外圆车刀可以采用该技术实现大批量的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的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加工方便、寿命长的具有非等限制接触长度的新型限制接触外圆车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非等限制接触长度的新型限制接触外圆车刀,包括刀体、通过螺钉固定在刀体上的刀片,所述刀片的前刀面上设置有呈一定几何形状的、用于限制刀片与切屑接触长度的凹槽,且所述凹槽长度方向上的各点与主切削刃之间的距离是连续变化的,且该距离朝刀尖方向逐渐增大。
本方案通过在刀片前刀面设置与主切屑刃之间具有连续变化的距离的凹槽,使得刀具在减小切削力,降低切削温度的同时,还可以控制切屑的卷曲方向及拥有更长使用寿命和强度。
具体地,所述凹槽的几何形状是直线形、V字形或圆弧形。
本方案所提供的几何形状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易实现。
具体地,由凹槽与主切削刃之间的距离所确定的限制接触长度为0.20~0.80 mm。
本方案所提供的接触长度既可起到减小切削力,降低切削温度的的目的,同时还使刀片具有一定的强度,耐冲击。
具体地,所述凹槽的中心线或该中心线上各点的切线与主切削刃之间的夹角为5°~45°。
本方案所提供的夹角范围,可有效控制切削的卷曲方向,使其按合理方向排出,保护产品加工表面及便于切削清理。
具体地,所述刀片采用粉末冶金技术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刀片前刀面设置与主切屑刃之间具有连续变化的距离的凹槽,并合理控制凹槽与主切削刃之间的几何关系等,在减小切削力、降低切削温度、保证刀片足够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控制切屑的卷曲方向及拥有更长使用寿命;生产时,刀片采用粉末冶金成型技术,实现大批量生产,加工方便、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所示为:1-刀片;11-凹槽;12-主切削刃;2-螺钉;3-刀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具有非等限制接触长度的新型限制接触外圆车刀,包括刀体3、通过螺钉2固定在刀体3上的刀片1,所述刀片1的前刀面上设置有直线形形状的、用于限制刀片1与切屑接触长度的凹槽11,所述凹槽11长度方向上的各点与主切削刃12之间的距离是连续变化的,且该距离朝刀尖方向逐渐增大。
由凹槽11与主切削刃12之间的距离所确定的限制接触长度为0.20~0.80 mm。
所述凹槽11的中心线与主切削刃12之间的夹角为5°~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03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