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柔性接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3367.0 | 申请日: | 2013-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66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丁泉;蔺百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1/03 | 分类号: | F16L51/03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接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柔性接管,尤其是一种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属于流体输送管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作为管路附件,已经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电力、热网等行业的管路系统中,用于吸收位移、衰减振动、降低设备口部受力等,并可平衡波纹管产生的压力推力。
传统的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可以分为两大类:旁通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和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旁通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由两个波纹管组成,介质流通时呈辐射状引流至旁路管道,然后再汇流回原管道,其缺点是流阻大、压力损失大、通气管易撕裂、安全性低,且加工工艺复杂,因此一段管路上不能多数量使用,应用受限。现有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由两个工作波纹管和一个平衡波纹管组成,三件波纹管呈串联式布置,产品长度较长;尤其在小口径、补偿大位移时,随着波纹数量的增多,产品长度更长,并且波纹管容易发生柱失稳,以致丧失承载能力。此外,上述两大类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只能用于架空管线,不能用于埋地管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不仅结构紧凑,而且稳定可靠的柔性接管。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柔性接管基本结构为: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两接管通过第一接管内衬的导流筒相对插接;所述第一接管通过第一环板与外接管的一端固连,所述外接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环板与活套在第二接管外的套管固连,所述套管与第二接管之间装有密封件;所述第一接管的内端通过固连的第三环板与内波纹管和外波纹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内波纹管和外波纹管的另一端与固定在第二接管上的环板组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完善是:所述内波纹管和外波纹管之间的环形区域通过通气管与大气相通,所述第一环板和第三环板之间的空腔通过通气孔与第一接管的内孔相通,从而保证了压力平衡。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完善是:所述环板组件由紧贴第二接管外壁的加强板、焊接在加强板外的环板以及焊接在加强板和环板之间的肋板构成。
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完善是:所述套管外端通过螺栓与松套在第二接管上的第二箍管轴向约束连接。
本实用新型又进一步的完善是:所述外接管上设置有放气装置和疏水装置。
由于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通过导流筒形成直线形通流通道,并经并联的内波纹管与外波纹管构成了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结构,因此相互之间可以自如轴向位移,达到柔性连接的目的,其结构紧凑,稳定可靠,可以地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接管1和第二接管2,两接管通过与第一接管1内衬的导流筒13相对插接。第一接管1通过第一环板6与外接管10的一端焊接固连,外接管1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环板9与活套在第二接管2外的套管4焊接固连,该套管与第二接管2之间装有密封件,外端通过螺栓与松套在第二接管2上的第二箍管轴向约束连接,并能压紧密封件。第一接管1的内端通过与之固连的第三环板7与内波纹管3和外波纹管5的一端连接,内波纹管3和外波纹管5的另一端与固定在第二接管2上的环板组件8连接,该环板组件由紧贴第二接管2外壁的加强板、焊接在加强板外的环板以及焊接在加强板和环板之间的肋板11构成。内波纹管3和外波纹管5之间的环形区域通过通气管12与大气相通,第一环板6和第三环板7之间的空腔通过通气孔T与第一接管1的内孔相通。
第一接管1和第二接管2通过导流筒13形成直线形通流通道,其相互之间可以自如轴向位移,达到柔性连接的目的。内波纹管3与外波纹管5并联,构成了内外压混合型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
外接管10上设置有放气装置F和疏水装置S。各波纹管可以为任意波形,必要时在波峰或波谷处设置加强环,在外接管与相邻环板之间可以酌情设置肋板11。
实践证明,以上实施例具有吸收位移大、尺寸紧凑、稳定性好、流阻小、重量轻、加工工艺简单的优点,与同样材料、同样规格参数制作的传统直管压力平衡柔性接管相比,长度缩短,重量减轻。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33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口在线封堵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塑料管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