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4878.4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5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严新平;万江龙;尹奇志;范爱龙;周晨;柳晨光;黄橙伟;黄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B3/28 | 分类号: | E03B3/2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救生艇 空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造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际贸易总运量中的2/3以上,中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约90%都是利用海上运输,2011年全球海难事故粗略统计为26起。航运安全,人命关天,每一年因人为因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海事海难事故屡见不鲜。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如果不摄入某一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也许还能继续活几周或带病活上若干年,但人如果没有水,却只能活几天。《国际救生设备规则》中规定:水密容器数个, 内装总数为救生艇额定乘员每个人3L的淡水。而人每天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所需的最低水量为500ML,所以3L的水无法保证乘员在海上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如果救生艇能够提供足够的淡水,就可以延长乘员等待救援的时间,增加他们存活的希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利用风能或者太阳能产生电能,通过半导体的制热制冷端从空气及海水中提取淡水,解决救生艇上乘员的用水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包括为该装置供电的蓄电器、加湿罐、回热器、制冷室、凝水室、集水室、压水器和加热室;其中:
加湿罐设有进风口,该进风口与加湿罐的底部相连,加湿罐的顶部通过管道与回热器相连,管道内设有风机,加湿罐内与该管道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挡水板;回热器与制冷室相连,制冷室与凝水室相连,凝水室分别与回热器和集水室相连;集水室上设有压水器;
加热室和制冷室之间固定有半导体,半导体的热端与加热室相连,半导体的冷端与制冷室相连;
加热室通过管路与加湿罐相连,该管路中设有水泵,该管路置于加湿罐内的一端设有海水喷头,该海水喷头置于加湿罐的上部;加热室底部设有海水泵和放水阀。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中,凝水室的顶部与回热器相连处设有第二挡水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中,该蓄电器包括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薄膜,其中,太阳能电池薄膜铺设在救生艇顶部,太阳能电池薄膜产生的电能存储在蓄电池中。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中,该蓄电器包括蓄电池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垂直固定在救生艇上,其产生的电能存储在蓄电池中。
使用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风能或者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供电,在装置中增加加湿罐,并通过半导体的制热制冷端从空气中提取淡水,解决救生艇上乘员的用水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的蓄电器安装在救生艇上的示意图;
图3是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蓄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压水器;2集水室;3凝水室;4加热室;5半导体;6海水泵;7放水阀;8水泵;9进风口;10海水喷头;11加湿罐;12第一挡水板;13风机;14回热器;15第二挡水板;16垂直轴风力发电机;17太阳能电池薄膜;18救生艇;19制冷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救生艇的空气造水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为该装置供电的蓄电器、加湿罐11、回热器14、制冷室19、凝水室3、集水室2、压水器1和加热室4;其中:
加湿罐11设有进风口9,即空气入口,该进风口9与加湿罐11的底部相连,加湿罐11的顶部通过管道与回热器14相连,管道内设有风机13,加湿罐11内与该管道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挡水板12,以防止海水的小水珠直接进入凝水室3。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在凝水室3的顶部与回热器14相连处设置第二挡水板15;回热器14与制冷室19相连,制冷室19与凝水室3相连,凝水室3分别与回热器14和集水室2相连;集水室2上设有压水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48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