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绝缘子工频与雷电联合作用的反击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54891.X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41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孙伟忠;李小建;钟剑明;赵现平;徐肖伟;崔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力研究院;云南电网公司技术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 代理人: | 何健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子 雷电 联合 作用 反击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绝缘子工频与雷电联合作用的反击试验装置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的各种绝缘子在运行中,当雷击塔顶时,绝缘子将承受工频电压和雷电冲击电压的共同作用,其绝缘受到的考验比正常检验时只单纯施加雷电冲击要严峻。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悬式绝缘子外绝缘性能的检验,需要进行悬式绝缘子工频与雷电冲击电压的联合试验。在联合试验中,绝缘子钢帽上施加冲击电压,钢脚上施加工频电压,这样绝缘子承受的电压即为实际运行中雷电反击时承受的电压工况。由于工频电压是施加在绝缘子的钢脚上,而钢脚是需要接地的,因此,如果不把绝缘子的钢脚跟地隔离开来,工频电压就无法施加在绝缘子钢脚上。在绝缘子钢脚与地之间设置隔离球隙后,绝缘子钢脚上即可施加工频电压了,同时球隙的距离设置合适后,当冲击电压击穿绝缘子外绝缘后,冲击电压经球隙入地,球隙绝缘恢复后工频电压不受影响。
本实用新型提出通过在绝缘子钢脚与地之间设置隔离球隙,使得工频电压能够施加在绝缘子钢脚上,同时隔离球隙设置的距离合适,保证冲击电压能够通过球隙入地泄放,而且球隙绝缘恢复后工频电压不受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绝缘子工频和冲击联合试验中,确保工频电压能够施加在绝缘子钢脚上,冲击电压能够通过球隙入地泄放,球隙绝缘恢复后工频电压能够不受影响。使得绝缘子工频叠加冲击的联合试验能正常进行。方法具有简单易行且有效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绝缘子工频与雷电联合作用的反击试验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调压器、冲击电压发生器、串级试验变压器、分压器、绝缘子,水阻;其连接结构为:串级试验变压器一端连接水阻、水阻连接在绝缘子钢脚上,冲击电压发生器一端连接在绝缘子钢帽上,冲击电压发生器另一端连接在串级试验变压器上;分压器与冲击电压发生器并联;串级试验变压器与调压器联接;绝缘子钢脚通过金属隔离球隙接地。
本实用新型金属隔离球隙的间隙距离设置为20mm-30mm。保证当冲击电压击穿绝缘子外绝缘时,球隙可以被击穿,使得冲击电压经球隙入地,球隙绝缘恢复后工频电压不受影响。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绝缘子钢脚与地之间设置隔离球隙后,绝缘子钢脚上即可施加工频电压了,同时球隙的距离设置合适后,当冲击电压击穿绝缘子外绝缘后,冲击电压经球隙入地,球隙绝缘恢复后工频电压不受影响。确保了绝缘子工频叠加冲击联合试验的开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雷电反击时绝缘子一端承受工频、一端承受雷电电压情况的实验室实现,使绝缘子工频叠加冲击的联合试验能正常进行。方法具有简单易行且有效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悬式绝缘子工频与雷电联合作用的反击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绝缘子工频与雷电联合作用的反击试验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调压器、冲击电压发生器、串级试验变压器、分压器、绝缘子,水阻;其连接结构为:串级试验变压器一端连接水阻、水阻连接在绝缘子钢脚上,冲击电压发生器一端连接在绝缘子钢帽上,冲击电压发生器另一端连接在串级试验变压器上;分压器与冲击电压发生器并联;串级试验变压器与调压器联接;绝缘子钢脚通过金属隔离球隙接地。
本实用新型金属隔离球隙的间隙距离设置为20mm-30mm。保证当冲击电压击穿绝缘子外绝缘时,球隙可以被击穿,使得冲击电压经球隙入地,球隙绝缘恢复后工频电压不受影响。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绝缘子钢脚与地之间设置隔离球隙后,绝缘子钢脚上即可施加工频电压了,同时球隙的距离设置合适后,当冲击电压击穿绝缘子外绝缘后,冲击电压经球隙入地,球隙绝缘恢复后工频电压不受影响。确保了绝缘子工频叠加冲击联合试验的开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力研究院;云南电网公司技术分公司,未经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力研究院;云南电网公司技术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548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