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喷头真空脱气除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0716.1 | 申请日: | 2013-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7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梁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欧力凯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0 | 分类号: | C02F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头 真空 脱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循环水的脱气除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双喷头,实现真空雾化方式的高效的脱气除氧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锅炉水质标准(GB1576-2001)中规定:炉外化学处理时给水溶氧量≤0.1mg/L,锅炉水当额定功率<4.2MW的承压锅炉和常压锅炉应尽量除氧,额定功率≥4.2MW的承压锅炉应除氧。与热源间接连接的二次水供暖系统循环水溶氧量≤0.1mg/L,与锅炉房直接连接的供暖系统(无压热水锅炉除外),循环水溶氧量≤0.1mg/L。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规范(GB50050-95)规定:换热设备的冷却水侧管壁腐蚀率小于0.125mm/a,铜、铜合金和不锈钢管壁的腐蚀率小于0.005 mm/a。对敞开式循环冷却水游离氧=0.5-1.0mg/L。水的溶解氧控制问题是极为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水循环系统很难达到上述要求,其溶氧量一般都在2 mg/L以上,有的甚至高达5.3 mg/L。
从腐蚀状况分析,氧化腐蚀及各种氧浓差腐蚀(如缝隙腐蚀、水线腐蚀、点腐蚀、垢下腐蚀)是钢制散热器腐蚀及穿孔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供暖及制冷水循环系统中,除少数大型规范系统进行了除氧外,大部分系统都未采取主动的脱气措施,而是通过控制管线安装坡度,设置顶部自动排气阀,换热器通过人工排气阀排气等。这些措施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造成很多系统运行不正常,影响采暖或制冷效果。同时由于水中含有氧气而使得供热(制冷)管道和钢制散热器腐蚀、穿孔漏水的现象大量发生,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散热器厂家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做散热器的内防腐,即便如此,其防腐效果仍不满意。因此,采取在线脱气除氧,对系统进行主动的防护,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传统的脱氧装置采用真空方式进行脱气除氧处理,使得产品水的脱气步骤效果较低, 增加了后续设备的负载,其脱氧率低,不适合用于对空气非常敏感的设备的使用。为此,目前有采用增加喷头,通过加压的方式,在真空室内产生雾化作用,使脱气效果提高。但是,仅仅一次雾化效果仍不佳,特别是对产品要求高的场合,不能充分满足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脱氧率高,能够对系统进行主动防护,使用安全的高效脱气除氧装置。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喷头真空脱气除氧装置,所述真空脱气除氧装置包括脱气水罐7,该脱气水罐7具有中间隔板20,所述中间隔板20将脱气水罐7分隔成上下两层,其内部分别具有真空室9和二次真空室19;所述脱气水罐7上层的上部设有进水管道15,所述进水管道15的一端连接主管道1,另一端设置雾化泵12,并伸入所述真空室9内,在该端部设置有雾化喷头13;
所述脱气水罐7的上下两层之间具有外部的连通管18、二次真空泵17和二次雾化喷头21,所述连通管18从脱气水罐7的上的下部伸出,经过二次真空泵17,将二次雾化喷头21插入二次真空室19内;
所述真空室9的上部设置真空泵8,所述真空泵8通过管道与真空室9和二次真空室19的内部连通,为真空室9和二次真空室19提供负压;
所述脱气水罐7下层的底部设置循环泵14,通过循环管道16与所述主管道1连接,所述循环管道16与主管道1连通。
所述主管道1和进水管道15之间设置未脱气水箱2和进水阀3;所述主管道1和循环管道16之间设置脱气水箱6和出水阀5。
所述进水管道15和循环管道16之间设置带有截止阀4的连通管道。
所述脱气水罐7上层内设置上水位传感器10和下水位传感器11;下层内设置下层上水位传感器23和下层下水位传感器2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在传统的脱氧装置的基础上采用了两次真空雾化脱气,大大提高脱气除氧率,并且在第二次雾化脱气过程中。还可以很方便的在初步脱气水中高压注入其他惰性气体,使得水中的惰性气体含量达到饱和,高压注入的二氧化碳气体置换了水中的空气,提高了产品水的脱氧效果。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欧力凯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欧力凯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07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