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消音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1072.8 | 申请日: | 2013-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0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田锐;王泽江;谢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锐 |
主分类号: | F01N1/10 | 分类号: | F01N1/10;F01N13/1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罗晓林;李志强 |
地址: | 511510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消音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音器,特别涉及一种有效降低发动机噪音的摩托车消音器。
背景技术
随着发动机的技术的发展,现在摩托车上使用的发动机的功率也越来越大,但功率越大的发动机的噪音也越大,排出的尾气的温度也越高,现有的摩托车消音器就难于满足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消音器,有效降低摩托车发动机的噪音,且能经受住高温尾气的考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摩托车消音器,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气管、前锥筒、圆筒和后锥筒,圆筒的两端分别与前锥筒和后锥筒的大端结合,后锥筒的小端连接有尾管。所述前锥筒与圆筒之间设有前隔板,圆筒与后锥筒之间设有后隔板,在圆筒内形成第一消音腔,在前锥筒内形成第二消音腔,在后锥筒内形成第三消音腔;所述进气管设有内管,内管穿过前隔板与第一消音腔导通,第一消音腔与第二消音腔导通,前隔板与后隔板间嵌装有连通第二消音腔与第三消音腔的通气管。
所述尾管的外围设置有外圆筒,外圆筒内形成第四消音腔,第三消音腔与第四消音腔导通。
所述前锥筒、圆筒和后锥筒内分别设有前内锥筒、内圆筒和后内锥筒,在前锥筒与前内锥筒、圆筒与内圆筒及后锥筒与后内锥筒之间填充有吸音和隔热作用的玻璃纤维。
所述通气管的外围设置有第二外圆筒,第二外圆筒包裹的部分通气管上开设有多个穿透通气管管壁的小孔。
所述外圆筒包裹的部分尾管上开设有穿透尾管管壁的小孔,外圆筒与尾管之间填充有玻璃纤维。
所述尾管向上且沿后锥筒外表面弯折,外圆筒与后锥筒之间设有连接块。
所述进气管的内管与第一消音腔连通处设有起清洁尾气作用的触媒。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消音腔,有效降低摩托车的噪音,通过设置吸音和隔热的玻璃纤维,可起到降噪及防止消音器表面温度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所示为:1-进气管,2-前锥筒,3-圆筒,4-后锥筒,5-尾管,6-外圆筒,7-第一消音腔,8-第二消音腔,9第三消音腔,10-内管,11-通气管,12-前内锥筒,13-内圆筒,14-后内锥筒,15-前隔板,16-后隔板,17-第二外圆筒,18-第四消音腔,19-连接块,20-触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摩托车消音器,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气管1、前锥筒2、圆筒3和后锥筒4,圆筒3的两端分别与前锥筒2和后锥筒4的大端结合,形成一个从中间向两端减小的筒状结构,后锥筒4的小端连接有尾管5。前锥筒2与圆筒3之间设有前隔板15,圆筒3与后锥筒4之间设有后隔板16,在圆筒3内形成第一消音腔7,在前锥筒2内形成第二消音腔8,在后锥筒4内形成第三消音腔9;进气管1设有内管10,内管10穿过前隔板15与第一消音腔7导通,第一消音腔7与第二消音腔8导通,前隔板15与后隔板16间嵌装有连通第二消音腔8与第三消音腔9的通气管11。尾管5的外围设置有外圆筒6,外圆筒6内形成第四消音腔18,第三消音腔9与第四消音腔18导通。前锥筒2、圆筒3和后锥筒4内分别设有前内锥筒12、内圆筒13和后内锥筒14,在前锥筒2与前内锥筒12、圆筒3与内圆筒13及后锥筒4与后内锥筒14之间填充有吸音和隔热作用的玻璃纤维,可起到降噪及防止消音器外表面温度过高的作用。通气管11的外围设置有第二外圆筒17,第二外圆筒17包裹的部分通气管11上开设有多个穿透通气管11管壁的小孔。外圆筒6包裹的部分尾管5上开设有穿透尾管5管壁的小孔,外圆筒6与尾管5之间填充有玻璃纤维。尾管5向上且沿后锥筒4外表面弯折,外圆筒6与后锥筒4之间设有连接块19,使外圆筒6更为牢固。进气管1的内管10与第一消音腔7连通处设有起清洁尾气作用的触媒20,降低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摩托车的尾气从发动机中排出,首先通过进气管1的内管10,经触媒20的净化后进入第一消音腔7,再通过第一消音腔7与第二消音腔8的通道进入第二消音腔8,接着通过通气管11进入到第三消音腔9,再从尾管5到达第四消音腔18,最后排到外部。尾气经过多个消音腔,有效进行降噪及净化,符合环保需求。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直接的置换或等同的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锐,未经田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10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用间接轴承冷却形式的涡轮冷却器
- 下一篇:一维磁性荧光纳米链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