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的暖风进水钢管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1477.1 | 申请日: | 2013-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9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姚巍;杨林强;范习民;王英杰;欧阳彩云;陈亮;张应兵;罗俊;李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暖风 进水 钢管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暖风进水钢管支座。
背景技术
以往的暖风进水钢管和缸盖水套除气钢管都是直接压装在缸盖上,在缸盖上直接加工一个锥形的水温传感器安装螺纹孔,这就使得缸盖结构的布置困难、加工复杂,结构不够紧凑,尤其是使得缸盖水套砂芯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结构紧凑发动机的暖风进水钢管支座。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的暖风进水钢管支座,包括支座本体,所述支座本体的一端设有支座进水盲孔,所述支座进水盲孔外周侧的支座本体的端部向外伸出一安装凸台,所述支座本体的侧壁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支座进水盲孔相贯通的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其中,所述第一支管的内径与暖风进水钢管安装端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二支管内径与水套除气钢管安装端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三支管内径与水温传感器安装端外径相匹配。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暖风钢管支座还包括O型圈,所述支座进水盲孔上设有O型圈安装槽,所述O型圈与O型圈安装槽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管和所述第三支管位于同一方向。
优选的,所述支座本体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螺栓孔。
优选的,所述支座为铸造一体成型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将暖风进水钢管、缸盖水套除气钢管和水温传感器安装孔布置在一个支座上,再将该支座装配到缸盖上,这样大大的降低了缸盖布置难度,使缸盖结构更简单、减少了对缸盖的加工,尤其降低了缸盖水套砂芯结构复杂性,从而降低的产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向剖视图;
上图中序号:支座10、支座进水盲孔11、安装凸台12、安装螺栓孔121、的第一支管13、第二支管14、第三支管15、螺栓孔16、暖风进水钢管20、O型圈30、缸盖水套除气钢管40,O型圈安装槽1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
以下所有附图仅便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基本教导而已,附图中将对构成较佳实施例的组件的数目、位置、关系、及尺寸的延伸将有所说明,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后相关的变化实施属于业界技能。另外,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强度、及类似要求的精确尺寸及尺寸比例的改变亦属业界技能。
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发动机的暖风进水钢管支座,包括支座本体10,所述支座本体10的一端设有支座进水盲孔11,所述支座进水盲孔11外周侧的支座本体的端部向外伸出一安装凸台12,所述支座本体10的侧壁上设有分别与所述支座进水盲孔11相贯通的第一支管13、第二支管14和第三支管15,其中,所述第一支管13的内径与暖风进水钢管20安装端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二支管14内径与水套除气钢管40安装端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三支管15内径与水温传感器安装端外径相匹配。所述支座为铸造一体成型件。其在安装凸台12上设计有安装螺栓孔121,安装时,只需要用螺栓将安装凸台固定在缸盖上,非常方便装配。这样的设计降低了缸盖布置难度,使缸盖结构 更简单、减少了对缸盖的加工,尤其降低了缸盖水套砂芯结构复杂性。
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的暖风钢管支座与缸盖的密封性,该支座还增设了O型圈30,所述支座进水盲孔11上设有O型圈安装槽111,所述O型圈30与O型圈安装槽111相匹配,如图1所示。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管13和所述第三支管15位于同一方向,以便于支座10铸造上拔模,使模具结构简单。
优选的,参见图3,所述支座本体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螺栓孔16,用于固定发动机外围附件的固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且,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之后,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14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冷器及具有其的发动机、车辆
- 下一篇:汽车排气消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