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池炉智能测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6702.0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00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樊莉;吴先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C03B5/16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蒲敏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测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生产线的测控系统,尤其是一种用于微型池炉的多变量智能测控系统。
背景技术
微型池炉生产线相比传统光学玻璃生产线最大的特点在于:控制精确、生产规模小、生产速度快、超净生产环境、防震抗干扰的要求高。相应地对于控制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远程控制、稳定性、调整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而以往的控制系统采用传统的分散控制方式,各种自动化设备独立运行,达不到生产工艺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生产线的运行状况和工艺参数缺乏集中监控、存储和管理的手段,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多变量工艺分析,不利于工艺的及时调整,生产工艺的重复性差,不利于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2、生产线的各种自动化设备如温度控制、加料机、流量控制、液位控制、样品退火炉等完全分散,集中性差,受干扰因素增大,操作不方便,达不到快速反应的工艺要求,生产效率低;3、由于无法实现远程监控和操作,操作人员需要经常到熔炉平台上进行巡视和操作,造成平台的晃动,严重影响控制系统的精度,也会造成超净室的污染,使得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池炉智能测控系统,该系统能够集中监控和管理影响生产的变量,并能够做出分析和反应。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池炉智能测控系统,包括现场设备,还包括操作员站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通过网络或信号线与现场设备连接并进行信息采集,所述操作员站通过工业以太网连接处理器。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线通过处理器上的I/O卡件与处理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器中还设置有冗余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员站设置有操作密码。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器采用T2550处理器。
进一步的,所述网络采用现场级MODBUS网络。
进一步的,所述现场设备为温度控制仪、智能化调功器、变频器、称重控制仪、加料机、流量控制器、液位控制器或样品退火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处理器通过网络或信号线与现场设备连接,将现场设备的控制参数和工艺变量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集中数据处理、集中监控、集中分析、集中调度、远程操作的新型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且保证了生产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信号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操作员站1、现场设备2和处理器3,处理器3通过两种方式与现场设备2连接,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网络4连接各个现场设备2与处理器3,网络4将各个现场设备2的控制参数和变量传递到处理器3中。所述网络4可采用现场级MODBUS网络,这种现场级MODBUS网络充分利用了各种分散的现场设备2配置的MODBUS通讯功能,这种网络的特点是传输介质简单、速度较快、抗干扰能力强,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信号控制线缆、降低了工程成本,并且使系统充分保留了原来设备的功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既可集中操作又可分散操作;第二种方式是将无法用网络4采集信息的现场设备2通过相应的信号线6连接到处理器3上的I/O卡件5,I/O卡件5直接采集模拟信号和开关信号,并通过处理器3进行处理和控制。处理器3再通过工业以太网7与操作员站1连接,可以实现对整个现场设备2的实时监控,避免了操作人员到现场进行监视和操作。
在生产过程中,常常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导致处理器3不能正常运行,所以本实用新型在处理器3中还设置了冗余系统,当其中一个处理器3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工作时,另一个处理器3会自动得进行替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将错误信息报送到操作员站1中,使生产中的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整改。
对于微型池炉生产线,由于生产线规模较小,配置检测点和控制点的数量较少,而且是建立在可独立工作的分散控制系统基础上,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只设置一个操作员站1,其中操作员站1的功能兼容了工程师站相应的功能。同时,操作员站1可以设置操作密码,不同的操作权限对应不同的操作密码,保证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光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67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透镜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形成半导体器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