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氨法脱硫亚盐氧化塔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7199.0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438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曾子平;刘应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亚太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9 | 分类号: | B01D53/79;B01D53/86;B01D53/50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杨宏珍 |
地址: | 650118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脱硫 氧化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氨法脱硫亚盐氧化塔,属环保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巨大,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2011年排放SO2 2217.9万吨,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超过了我国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年降水pH值小于5.6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0%,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SO2排放和酸雨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燃煤、冶金、化工等行业。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入,氨法突显其优势,除脱硫效率高,还具有脱除部分NOX的能力。而且,含硫量越高越经济已成为共识。
氧化塔在氨法脱硫中有关键作用,其功能是将吸收液中的亚盐(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铵)氧化为硫酸铵溶液,该溶液蒸发结晶即获得硫酸铵化肥产品。
传统的氧化塔,在塔底部设置曝气装置,吸收液中的亚盐氧化后得到的硫酸铵溶液易与亚盐溶液反混,吸收、氧化相互影响,而后通过循环泵送入洗涤吸收塔喷淋脱硫,脱硫后的净烟气中氨逃逸较大,同时亚盐氧化率低。
经文献检索,未见与本实用新型相同的公开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设备占地小、投资省,脱硫率和亚盐氧化率高,氨逃逸小的多功能氨法脱硫亚盐氧化塔。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氨法脱硫亚盐氧化塔由塔体(1)、氧化区(2)、置于氧化区(2)与隔板(4)间的微孔曝气装置(3)、隔板(4)、置于塔体(1)下部的吸收区(5)、置于塔体(1)外下部的吸收液进口(6)、置于塔体(1)外上部的氧化液出口(7)和氧化过剩空气出口(8)构成;其中,隔板(4)为单层隔板,置于氧化区(2)和吸收区(5)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吸收液从洗涤吸收塔流入氧化塔塔体(1)底部,在氧化塔塔体(1)底部开设循环泵吸收液流入口,氧化塔塔体(1)底部大部分吸收液通过循环泵送入洗涤吸收塔下层喷淋装置;系统增多的吸收液通过隔板(4)流到氧化区(2),通过微孔曝气装置(3)将吸收液中的亚盐氧化成硫酸铵溶液。在氧化塔塔体(1)内加入催化剂,并从微孔曝气装置(3)通入氧化空气,使亚盐氧化成硫酸铵,氧化空气经微孔曝气装置(3)曝气后,和吸收液——亚硫酸铵溶液充分接触氧化,亚盐氧化率达98.5%以上。
氧化塔(1)内剩余的氧化空气,从顶部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氧化率高、氨逃逸小;该氧化塔的吸收、氧化功能分开,脱硫、氧化不会相互影响,亚盐氧化率达98.5%以上,氧化塔内吸收液通过循环泵送入洗涤吸收塔喷淋脱硫,脱硫后净烟气中氨逃逸小于10mg/m3。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塔体1、氧化区2、置于氧化区2与隔板4间的微孔曝气装置3、隔板4、置于塔体1下部的吸收区5、置于塔体1外下部的吸收液进口6、置于塔体1外上部的氧化液出口7和氧化过剩空气出口8构成;其中,隔板4为单层隔板,置于氧化区2和吸收区5之间。微孔曝气装置3的结构为本申请人2007年申请的专利(专利申请号:200710066359.9)。本实用新型的其它零部件结构为通用结构,按常规方法制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1、吸收液从洗涤吸收塔流入氧化塔塔体1内吸收区5,在吸收区5开设循环泵吸收液流入口6,吸收区5中大部分吸收液通过循环泵送入洗涤吸收塔喷淋脱硫;系统增加的吸收液通过隔板4流到氧化区2,通过微孔曝气装置3将吸收液中的亚盐氧化成硫酸铵溶液。
2、在塔体1内的氧化区2加入催化剂,并从微孔曝气装置3通入氧化空气,使亚硫酸铵氧化成硫酸铵。氧化空气经微孔曝气装置3曝气后,与吸收液——亚硫酸铵溶液充分接触氧化,亚盐氧化率达98.5%以上。
3、塔体1内过量的氧化空气,通过连通管进入洗涤吸收塔,又经绝热冷却并经洗涤的烟气进入吸收段,最终随进入吸收段的烟气一起排出。
使用表明:该多功能氨法脱硫亚盐氧化塔的吸收、氧化功能分开,脱硫、氧化不会相互影响,亚盐氧化率达98.5%以上,氧化塔内吸收液通过循环泵送入洗涤吸收塔喷淋脱硫,脱硫后净烟气中氨逃逸小于10mg/m3,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亚太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未经云南亚太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71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马赛克磁砖塑料网片
- 下一篇:一种浸泡消毒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