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嵌填充墙抗震分离节点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7427.4 | 申请日: | 201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7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钱方;冯远;肖波;杨文;陈荣峰;周闽;杨曦;刘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2 | 分类号: | E04B2/82;E04B1/9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填充 抗震 分离 节点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嵌填充墙抗震分离节点。
在5.12汶川地震震害调查中我们发现框架结构震害较为严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填充墙的布置对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即地震时填充墙与主体结构发生相互碰撞,在设计计算中无法准确考虑隔墙刚度的影响,造成框架主体结构的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地震时填充墙与框架主体结构不相撞,从而确保框架主体结构与填充墙安全的内嵌填充墙抗震分离节点。
本实用新型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内嵌填充墙抗震分离节点,包括填充墙和框架主体结构,所述框架主体结构由设置在填充墙两侧的框架柱和设置在填充墙上方的框架梁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墙与框架主体结构分离,在所述填充墙上周边设置有混凝土边框,所述混凝土边框由设置在填充墙与框架柱之间的构造柱以及设置在填充墙与框架梁之间的压顶梁构成,所述混凝土边框通过若干连接节点结构与框架主体结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嵌填充墙抗震分离节点,其所述连接节点结构包括设置在混凝土边框内且可相对其移动的可滑动埋件,所述可滑动埋件与预埋在框架主体结构内的预埋件对应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嵌填充墙抗震分离节点,其所述连接节点结构包括设置在混凝土边框内且可相对其移动的可滑动埋件,所述框架柱为钢柱,所述框架梁为钢梁,所述可滑动埋件与钢柱或与钢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嵌填充墙抗震分离节点,其所述填充墙对应位于钢梁的中间位置时,所述可滑动埋件与钢梁直接固定连接;所述填充墙相对于钢梁偏置时,所述可滑动埋件通过连接件与钢梁固定连接;所述填充墙位于钢梁一侧时,所述可滑动埋件与预埋在楼板内的预埋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嵌填充墙抗震分离节点,其所述可滑动埋件与钢柱直接固定连接或所述可滑动埋件与预埋在钢柱上构造柱内的预埋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嵌填充墙抗震分离节点,其所述可滑动埋件为U型钢板,在所述U型钢板与混凝土边框之间以及框架主体结构与混凝土边框之间均填充有柔性隔声材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嵌填充墙抗震分离节点,其所述可滑动埋件为U型钢板,在所述U型钢板与混凝土边框之间以及框架主体结构与混凝土边框之间均填充有柔性隔声材料。
本实用新型将填充墙与框架主体结构按照大震时结构层间位移进行分离,以保证地震时填充墙与框架主体结构不相撞,也不给框架主体结构提供刚度,通过在填充墙周边设置混凝土边框,并采用连接节点结构将填充墙与框架主体结构连接,这样在设计计算中不考虑隔墙刚度,其模型与建筑受力状态相符,在地震中能同时保证框架结构主体与填充墙的安全。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墙居梁中时连接节点结构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
图4是构造柱与框架柱之间连接节点结构处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4中B‑B剖视图。
图6是墙偏置时连接节点结构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墙居梁边时连接节点结构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7中C‑C剖视图。
图8是图7中C‑C剖视图。
图9是构造柱与框架柱之间连接节点结构处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9中D‑D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填充墙,2为框架柱,3为框架梁,4为构造柱,5为压顶梁,6为可滑动埋件,7为预埋件,8为楼板,9为连接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内嵌填充墙抗震分离节点,包括填充墙1和框架主体结构,所述框架主体结构由设置在填充墙1两侧的框架柱2和设置在填充墙1上方的框架梁3组成,在框架梁上设置楼板8,所述填充墙1与框架主体结构分离,在所述填充墙1上周边设置有混凝土边框,所述混凝土边框由设置在填充墙1与框架柱2之间的构造柱4以及设置在填充墙1与框架梁3之间的压顶梁5构成,所述混凝土边框通过若干连接节点结构与框架主体结构连接,其中连接节点结构设置在混凝土边框之内,采用了隐式连接方式,保证了隔墙建筑效果的完整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74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