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防尘隔热套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1393.6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24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朝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朝敏 |
主分类号: | B60J11/04 | 分类号: | B60J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1 | 代理人: | 刘祖芬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防尘 隔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汽车防尘隔热套,尤指一种可立体剪裁、易于装设及收纳的汽车防尘隔热套。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停放于室外容易受到风吹雨淋日晒等气候因素而脏污甚至于炎热高温天候时,每一次进到车内,驾驶往往会于发动后立刻开启窗户及冷气,令车内温度降低,但这样的做法并不环保,并且也容易使汽车加速老化。
现有的汽车车罩多为平面剪裁形式,其缺点为不易套设于汽车上,并且在前挡风玻璃连接左右车窗的部位容易产生缝隙,大大降低防尘及隔热的效果。
现有的汽车车罩也有利用立体剪裁式设计,其车罩外型即为一汽车的外型,使用者仅需依照车罩形状套设于汽车相对应部位即可,然而由于车罩多为软性挠性材质,因此使用者一人操作使用时,往往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分别将车罩的各面拉曳至固定处,并且在拉扯时,甚至会使已至定位的车罩松脱移位,导致使用者必须再重新套设,使用上非常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易于装设且服贴结合于汽车以及易于收纳的汽车防尘隔热套,该汽车防尘隔热套,包括有:
一个顶部;
两个相对的前套部与后套部,该前套部与该后套部的一端分别结合于该顶部的前、后两端;以及
两个相对的左套部与右套部,该左套部与该右套部的一端分别结合于该顶部的左、右两端,并且该前套部与该后套部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该左套部及该右套部结合,形成一个与外部连通的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提供服贴套设于汽车上,并且该前套部、该后套部的端缘分别设有数个磁性元件,该左套部与该右套部的两侧及下端缘分别设有数个磁性元件,借此吸附固定于该汽车上。
优选的,该顶部、该前套部、该后套部、该左套部及该右套部均为具挠性的隔热材质。
优选的,该前套部与该后套部的端缘分别环设有一个边条。
优选的,该前套部与该后套部的所述磁性元件的磁极分别异性排列,使得该前套部与该后套部叠合时,所述磁性元件对应相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一种汽车防尘隔热套,其包括有:一个具可挠性的本体,并延伸出一个前套部、一个后套部、一个左套部与一个右套部,该前套部与该后套部的两端分别与左套部及右套部的两端结合,该本体内部形成一个与外部连通的容置空间,并且该前套部、后套部、左套部与右套部的底缘分别环设有数个磁性元件,使得该容置空间包覆汽车的顶部及前后左右各部位,并由所述磁性元件吸附于汽车上。
本实用新型汽车防尘隔热套,其主要目的在于本实用新型汽车防尘隔热套各面分别以立体式剪裁结合,并且前套部与后套部分别具有一边条,加强定位能力,能服贴覆盖结合于汽车上。
本实用新型汽车防尘隔热套,其次要目的在于本实用新型汽车防尘隔热套各面分别装设有数个磁性元件,借此吸附结合于汽车上。
本实用新型汽车防尘隔热套,又一目的在于前后套部的磁性元件以不同磁极排列,因此当前后套部折叠收纳时能够相互吸附,缩短收纳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防尘隔热套的立体外观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防尘隔热套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视角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车防尘隔热套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符号说明】
1汽车防尘隔热套 10顶部
20前套部 201边条
30后套部 301边条
40左套部 50右套部
60磁性元件 A汽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方便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及所能达成的效果,兹配合图示列举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汽车防尘隔热套1,其包括有:一个顶部10、两个相对的前套部20与后套部30、两个相对的左套部40与右套部50及数个磁性元件60,其中
本实用新型汽车防尘隔热套1,其为一具挠性的隔热材质,上述两个相对的前套部20与后套部30,前套部20与后套部30的一端分别结合于顶部10的前、后两端。
两个相对的左套部40与右套部50,左套部40与右套部50的一端分别结合于顶部10的左、右两端,并且前套部20与后套部30的左、右两端并分别与左套部40与右套部50结合,提供服贴套设于一汽车A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朝敏,未经陈朝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13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机驱动系统
- 下一篇:一种汽车空调新风循环联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