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麦茎秆抗倒性的量化与分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2510.0 | 申请日: | 2013-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3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蒋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雪峰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2569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麦 茎秆抗倒性 量化 分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麦育种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小麦茎秆抗倒性的量化与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小麦高产、超高产的研究一直是小麦育种家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产量的增加,小麦的单茎穗重也将不断增加。但这样就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增加穗重的同时会使茎秆的负荷增大,从而导致容易倒伏。而一旦出现倒伏,将不但造成小麦减产,而且还会影响小麦的籽粒品质。因此要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跨越,就必须解决或尽量减少小麦的倒伏问题。
小麦倒伏从形式上可分为“根倒”和“茎倒”,一般都发生在小麦发育后期。 其中“茎倒”是高产小麦倒伏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发生时间较早的“茎倒”,往往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茎倒”的原因是茎秆与穗的自重和风载作用的迭加超过了小麦茎秆的承受能力。
现有的对小麦茎秆抗倒性量化与分析的系统中,常采用通过实验测量获得每株小麦的茎秆鲜重、茎秆重心高度和茎秆机械强度后,再在此基础上对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进行量化分析。在这之中,茎秆重心高度和茎秆机械强度的获得,需要做大量复杂的实验测量,且这些实验测量中很容易出错,从而影响到实验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实验测量的工作量也相当大,操作性也相对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小麦茎秆抗倒性的量化与分析系统,该系统不需要单独对每株小麦的茎秆重心高度和茎秆机械强度做大量复杂且易出错的实验测量,能更有效、更简便地实现对小麦茎秆抗倒性的量化与分析。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小麦茎秆抗倒性的量化与分析系统,它是由小麦茎秆各节长度、节粗、壁厚测量仪、小麦穗鲜重测量仪、信息采集单元、信息预处理器、第一显示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单元、第二显示器和通讯模块组成;信息采集单元分别与小麦茎秆各节长度、节粗、壁厚测量仪和小麦穗鲜重测量仪连接,信息采集单元与信息预处理器连接,信息预处理器分别与第一显示器和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分别与存储器、输入单元和第二显示器连接,通讯模块与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小麦茎秆抗倒性的量化与分析系统能直接利用很容易测量得到的各株小麦茎秆各节长度、节粗、壁厚,以及小麦穗鲜重来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进行量化与分析,不需要再单独对每株小麦的茎秆重心高度和茎秆机械强度做大量复杂且易出错的实验测量后才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进行量化。该系统更有效、更简便,提高了实验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大地减少了实验测量工作量,方法易行,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小麦茎秆抗倒性的量化与分析系统,包括小麦茎秆各节长度、节粗、壁厚测量仪1、小麦穗鲜重测量仪2、信息采集单元3、信息预处理器4、第一显示器5、控制器6、存储器7、输入单元8、第二显示器9和通讯模块10;信息采集单元3分别与小麦茎秆各节长度、节粗、壁厚测量仪1和小麦穗鲜重测量仪2连接,信息采集单元3与信息预处理器4连接,信息预处理器4分别与第一显示器5和控制器6连接,控制器6分别与存储器7、输入单元8和第二显示器9连接,通讯模块10与控制器6连接。
首先,通过小麦茎秆各节长度、节粗、壁厚测量仪1和小麦穗鲜重测量仪2分别对所需测量的各株小麦茎秆各节长度、节粗、壁厚以及小麦穗鲜重进行测量;其次,将测量得到的信息通过信息采集单元3进行信息采集,并将采集得到的信息送入信息预处理器4中,经信息预处理器4进行预处理后,将得到的处理结果分别送到第一显示器5和控制器6中;然后,通过输入单元8可以对需要进行设置和输入的信息对控制器6进行输入命令,同时将控制器6的信息经过存储器7进行存储;最后,将经控制器6进行处理后所需要显示的信息经第二显示器9进行显示,并能通过通讯模块10与外部设备进行通讯。从而实现对小麦茎秆抗倒性更有效、更简便地量化与分析。
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涉及上面所述的所有变化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雪峰,未经蒋雪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25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