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面状照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5809.1 | 申请日: | 2013-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27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高田祥平;堀川智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蓓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3/00;F21V17/1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舒艳君;王培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照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等的照明机构来应用的面状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使用液晶显示装置作为个人电脑、移动电话等电子装置的显示设备。因为液晶不是自发光型的显示元件,所以例如在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需要有对其液晶面板照射光的照明机构,即使是利用外部光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了在暗处能够使用也具备辅助的照明机构。作为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照明机构,以导光板和配置在导光板侧方的光源作为主要构成元件的面状照明装置具有容易实现薄型化的优点,所以与液晶显示装置组合而被广泛使用。而且,随着近年来的白色发光二极管(LED)的高性能化,为了实现面状照明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薄型化以及低功耗化,一般使用白色LED作为光源的面状照明装置。
图6表示具备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的一例。在图6中,显示装置100包含如下多个板状(或者片状)部件作为构成元件:由一对玻璃基板112及一对偏光板114构成的液晶显示面板(LCD)110、配置在LCD110的背面侧的以对置的一对主面的一方(表面)作为光的射出面的导光板116、配置在导光板116的背面侧的反射片118、以及配置在LCD110与导光板116之间的多层(图6的例子是四层)光学片120。而且,将这些构成元件和与导光板116的光射入面116a(图6(c))对置配置的白色LED等点状光源122共同收纳于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框架124的框状内部,从而构成一体的显示装置100。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显示装置100中,LCD110经由双面胶带126(图6(b))而被固定于以朝向框架124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安装座124a。而且,光学片120例如包括漫射片、棱镜片等,并与LCD110同样地经由双面胶带126而被固定于框架124的安装座124a。而且,反射片118也通过双面胶带127而被固定于以朝向框架124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安装座124b。还配置有覆盖点状光源122与导光板116的光射入面116a(图6(c))的遮光部件128。另外,图6(c)中的符号130是双面胶带,符号132是点状光源的配线基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为了使光学片120的定位准确,在光学片120的边缘形成有如图5(a)所示的接片120a,且在框架124的对应位置形成有用于接受接片120a的具有互补的形状的凹部124c。因而,如图5(a)所示,使光学片120相对于框架124而在相互正交的箭头A、B方向定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40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6523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54320号公报
如上所述,显示装置100具有如下结构:利用以边框形状包围LCD110的方式配置的框架124将所需的构成部件保持为一体,并且确保必要的强度。然而,不但从显示装置100的小型化之类的功能性的观点还从外观设计的观点考虑,也经常要求对于显示装置100的窄边框化。如果为了促使该窄边框化而使框架124的厚度(图5(a)的箭头B方向的厚度)变薄,则难以确保用于接受光学片120的接片120a的凹部124c。进而,可能会产生光学片120的定位不充分的问题,从而成为由于满足显示装置100的窄边框化的要求而引起的不利。另外,光学片120的接片120a可能成为构成显示装置100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亮度不均的发生要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不在光学片上形成接片也能够准确地进行面状照明装置的光学片的定位,且促进面状照明装置的进一步的窄边框化。另外,抑制由光学片的接片引起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亮度不均的发生。
(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是例示本实用新型的构成,为了容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多样的构成而分项进行说明。各技术方案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的范围,本申请实用新型的技术的范围包括参考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佳的方式而置换、删除各技术方案的构成元件的一部分或者另外附加其它的构成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蓓亚株式会社,未经美蓓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58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