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动力电池包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2648.9 | 申请日: | 2013-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57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吴纯华;唐明星;石建珍;钟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颜勇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市麓***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动力电池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散热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车载用电池包上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装载于汽车上并为汽车提供动力的电池包是由大量的单电池组合而成的,这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热的积聚不仅影响电池自身的性能,更严重的是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对于电池包的均匀、有效散热成为了电池包实践应用中的重大课题。传统的电池包的散热装置一般是采用一个进风管的设计,这种设计虽然成熟简便,但对于由越来越多的单电池组合成的电池包而言,由于电池多、风道长,因此这种散热会使风道内的风压、流速偏差过大,从而影响到单电池的均匀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有效改善电池包均匀散热的车载动力电池包散热装置。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车载动力电池包散热装置,在电池包的盖板上开有至少两个进风口,每个进风口采用独立的连接管道与同一个气流引入机械相连接;在电池包内的电池组的底部留有气流通道,所述通道与至少一个连接管连接,与该通道连接的连接管直接与电池包外部相通,以此作为电池包散热的出风口;气流引入机械一般采用鼓风机,作用是向电池包内提供散热用气流,一个电池包上仅使用一个这种气流引入机械即可。
所述气流引入机械的上部进风口端与谐振腔连接。进而为了净化散热用气流源,所述谐振腔的顶端与防尘部件连接,使得从外引入的散热气流先将防尘部件去尘净化后再经谐振腔——气流引入机械送入电池包内。
为减小气流引入机械的工作噪音,并且进一步提升电池的散热性能,将所述的谐振腔底部开口,并在开口处固定有呈多孔态的材料。所述的多孔态材料可采用无纺布、纤维毡等。
与现有的电池包散热装置对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散热装置设计是电池包上开多个进风口,但多个口又与一个气流引入机械来连接,使得散热用的气流可以从多个方位进入包内;并且这些连接口可以灵活布置于的电池包盖板上各位置,缩短了风道长度,提高了风压和气流的均匀性和一致性,保证电池散热更均匀,降低了单电池之间的温差,提高电池包的性能及寿命。
2.本实用新型还采用了在谐振腔底部开口并在开口处固定如无纺布、纤维毡等具有多孔结构的材料,一方面材料可吸收鼓风机等气流引入机械的工作噪音,另一方面还可将谐振腔内的气流部分的引入进电池包所在的安装环境中,从电池包外部给包散热,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电池包及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改装后谐振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现方式,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性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车载动力电池包散热装置,电池包及配套的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电池包1由若干单电池组合2而成,单电池以组的形式呈方形分层规则布置,在电池包的盖板3上开有两个进风口4和5,每个进风口各采用独立的连接管道6和7与鼓风机8相连接;在电池包内的最底部电池组的底部留有气流通道9,在该通道的左右两端各连接一根连接管形成了出风口10和11。在鼓风机8的上部进风口端与谐振腔12连接,谐振腔12的顶端再与防尘过滤罩13连接。
在运行时,外部气流通过鼓风机8经防尘过滤罩13——谐振腔12,分别从电池包盖板3上的两个进风口4和5,被引入到电池包内,气流在电池包内的流动方向如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最后从电池包底部的出风口10和11流出,气流经过电池包内的过程就是给电池散热通风之过程,带走了电池运行产生的热量。
实施例2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是:谐振腔的设计。新谐振腔14如图2所示,在其底部开口,在开口处固定无纺布15。外部气流在通过谐振腔14时,部分气流就可通过该固定无纺布15的开口处,被引入到电池包所安装的空间处,从而达到在电池包外部散热的目的,同时也大大降低鼓风机工作时的噪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26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期空压机原料空气进二期空分生产的工艺管道
- 下一篇:一种立式共振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