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线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3107.8 | 申请日: | 2013-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870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早川良和;江岛弘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31/06 | 分类号: | H01R31/06;H01R24/00;H01B7/00;H01B7/17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丁文蕴;李延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的复合线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有车辆的ABS(刹车防抱死系统)所使用的ABS传感器。ABS传感器是对车轮的旋转速度进行测定的传感器,其传感器部(传感器测头)设置在车轮的附近。设置在车轮的附近的传感器部、和设置在车身侧的控制装置(电子控制单元)利用ABS传感器用电缆连接。
另外,近年来,利用电力代替液压来对制动器进行控制的电力制动器逐渐得到普及。此外,使停车制动器电动化的电动停车制动器(EPB)也广为所知,在本说明书,该电动停车制动器也包含在电力制动器中。在电力制动器中,设置在车轮上的制动卡钳(驱动器)、和设置在车身侧的控制装置利用电力制动器用电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92028号公报
然而,在以往,ABS传感器用电缆和电力制动器用电缆即使连接目的地在大致相同位置,也都是分别敷设的。由于车辆的配线空间有限,而且配线的作业也繁杂,因此希望得到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利用车辆的配线空间,并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线作业的复合线束。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方案,
方案1是一种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
具备复合电缆,该复合电缆构成为以共用的外部护套包覆电力制动器用电缆和ABS传感器用电缆而一体化的结构。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复合电缆的端部分支出上述电力制动器用电缆和上述ABS传感器用电缆,在上述电力制动器用电缆和上述ABS传感器用电缆的至少一方的端部设置连接用的连接器。
方案3根据方案1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
上述ABS传感器用电缆构成为以内部护套一并包覆两根信号线的结构。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部护套由热塑性树脂构成,上述内部护套由交联热塑性树脂构成。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塑性树脂为热塑性聚氨酯,上述交联热塑性树脂为交联热塑性聚氨酯。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
上述交联热塑性聚氨酯是对添加了有机硅烷偶合剂的热塑性聚氨酯进行交联处理后得到的,在上述ABS传感器用电缆的一端,利用树脂模制件将ABS传感器的传感器部一体化。
方案7根据方案3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部护套与上述内部护套之间,设置用于降低上述外部护套与上述内部护套的熔着的隔离层。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离层由金属构成,且以覆盖上述ABS传感器用电缆的方式设置。
方案9根据方案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
以覆盖上述电力制动器用电缆的电源线的方式设置屏蔽导体。
方案10根据方案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线束,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力制动器用电缆是作为车辆停止后使抑制车轮的旋转的机构发挥作用的电流流动的导电路用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可有效地利用车辆的配线空间,并且容易进行配线作业的复合线束。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1B-1B线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剖视图。
图3(a)、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变形例的复合线束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4B-4B线剖视图。
图中:
1—复合线束,2—电力制动器用电缆,3—ABS传感器用电缆,4—外部护套,5—复合电缆,6—连接器,7—电源线,8—保护件,9—信号线,10—内部护套,11—传感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线束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1B-1B线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电线株式会社,未经日立电线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31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