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闭型压缩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3174.X | 申请日: | 2013-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05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梁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万宝(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12 | 分类号: | F04C29/12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华辉;周端仪 |
地址: | 511495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领域,特别是一种空调用的密闭型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空调装置、冷却装置等中使用的密闭型压缩机,如图1、图2所示,一般具备电动机部分部份1和压缩机构部分2,实现将从制冷循环返回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在压缩机构部分2压缩成高温高压,送入制冷循环的作用。在压缩机构部分2形成有压缩制冷剂气体的压缩室3,在压缩室3设有供给制冷剂的吸气通道。被压缩而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制冷剂气体,被从压缩机构部分2喷射出至压缩机壳体12内,再从设置于压缩机的喷出管13向制冷循环送入。
压缩机壳体12内部为高压气体,而汽缸吸气腔的内部及储液器14的内部均为低压,为避免高压气体向低压气体区域的泄漏,插入汽缸内的铜制吸入管6最常见的安装密封方式有锥形管密封与膨胀管密封两种,其目的均为增大吸入管与汽缸吸气孔的接触面积,以保证密封。
但是,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高温的汽缸4与吸气通道中的吸入管6内部的气体存在较大的温度差,内部的气体通过与汽缸4紧密配合的吸入管6的管壁直接吸热,使得吸气过热增大。由于吸入的热量并不来自被冷却介质,因此发生在吸入管6内部的吸气过热属于无效过热,直接引起吸气比容比容積增大,制冷剂循环量下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可避免汽缸热传导引起的吸气过热,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包括带有吸气孔的汽缸,插装于吸气孔的吸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管与吸气孔之间形成有两侧密封的可容置冷冻机油的间隙。
所述间隙的密封是通过吸入管与吸气孔过盈配合形成密封,或者是通过密封圈密封并将吸入管支承固定在吸气孔中。
所述的过盈配合是吸入管设置为变径或吸气孔设置为变径。
所述的间隙两侧的密封方式相同或不同。
所述的汽缸下端面开设有将间隙与外界连通的通路。
所述的通路的下端低于压缩机底部冷冻机油的液面。
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型压缩机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通过在吸入管与吸气孔之间形成间隙填充冷冻机油,从而减少汽缸与吸入管的直接接触面积,有效避免汽缸热传导引起的吸气过热,提高压缩机的容积效率,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压缩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电动机部分1,压缩机构部分2,压缩室3,汽缸4,吸气孔5,吸入管6,密封管7,吸接管8,通路9,密封圈10,间隙11,壳体12,喷出管13,储液器1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包括壳体12、储液器14、电动机构部分1、压缩机构部分2,从壳体12的外部导入制冷剂气体的吸接管8、吸入管6,通过压缩机构部分2汽缸4的压缩室3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
汽缸4带有吸气孔5。吸入管6一端固定在吸接管8,另一端插入吸气孔5。吸入管6与吸气孔5之间形成有两侧密封的间隙11,该间隙11填充有冷冻机油形成隔热层。
优选的,间隙11的密封是通过吸入管6与吸气孔5过盈配合形成密封,或者是通过密封圈10密封并将吸入管6支承固定在吸气孔5中。其中上述的过盈配合是将吸入管6设置为变径,或者吸气孔5设置为变径。间隙11两侧的密封方式可以相同或不同。
优选的,汽缸4下端面开设有将间隙11与外界连通的通路9。通路9的下端开口低于压缩机底部冷冻机油的液面,可以使压缩机底部的冷冻机油通过通路9压入并滞留在间隙11中。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特定例子。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万宝(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未经松下·万宝(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31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