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离合器组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4434.5 | 申请日: | 2013-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20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吴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杨 |
主分类号: | F16D13/58 | 分类号: | F16D13/58;F16D13/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12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合器 组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合器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离合器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飞轮壳内,用螺钉将离合器总成固定在飞轮的后平面上,离合器的输出轴就是变速箱的输入轴。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可根据需要踩下或松开离合器踏板,使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和逐渐接合,以切断或传递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离合器类似于开关,接合或断离动力传递作用,离合器机构其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可以暂时分离,又可以逐渐接合,并且在传动过程中还要有可能相对转动。离合器的主动件与从动件之间不可采用刚性联系。
现有技术的离合器大多与变速器箱安装一体,由于离合器工作过程中的摩擦盘会不断磨损,产生较多残屑,这些残屑若不及时排出离合器壳外,否则会影响离合器的性能,最终甚至导致离合器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于排屑、通风以及起到有效降温的离合器组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离合器组合装置,包括离合器,及套装于离合器外的离合器壳体,所述离合器壳体上设有四道外通口,所述每两道外通口间通过过渡流道相通,所述过渡流道与外通口相互垂直交叉,并且位于交叉部开设有过渡圆弧,所述离合器外缘环形阵列有四处矩形凸块,矩形凸块的与离合器连接处开设有小过渡圆弧,其矩形凸块另外两底角设为直角。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渡圆弧与外通口的边角设有反向的切向过渡圆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相对过渡流道的长度,其外通口的长度较短。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矩形凸块为挡尘壁,该挡尘壁与外通口相垂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通口与左、右两过渡流道以及过渡圆弧整体相接成“Y”型。
本实用新型离合器组合装置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结构能使离合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磨粒、残屑沿过渡流道及外通口通过外界渗入的水或润滑油顺利的排出,并有效防止外界杂质的侵入,同时还可起到通风散热、降低离合器工作时的温度,延长离合器的使用寿命等。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离合器组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离合器;2、离合器壳体;3、外通口;4、过渡流道;5、过渡圆弧;6、矩形凸块;7、小过渡圆弧;8、切向过渡圆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离合器组合装置,包括离合器1,及套装于离合器1外的离合器壳体2,所述离合器壳体2上设有四道外通口3,所述每两道外通口3间通过过渡流道4相通,所述过渡流道4与外通口3相互垂直交叉,并且位于交叉部开设有过渡圆弧5,有利于内部残屑排出,防止在拐角处堆积堵塞通道,同时在制造工艺上较易实现;所述离合器1外缘环形阵列有四处矩形凸块6,矩形凸块6的与离合器1连接处开设有小过渡圆弧7,其矩形凸块6另外两底角设为直角。
其中,所述过渡圆弧5与外通口3的边角设有反向的切向过渡圆弧8,利于排屑。
所述相对过渡流道4的长度,其外通口3的长度较短,在残屑、润滑油及水排出过程中,排出物经过外通口的时间较短,有利于顺利排出,而且,残屑等经过一边的过渡流道排出时,另一边的过渡流道能够与外界正常通气。
所述矩形凸块6为挡尘壁,该挡尘壁与外通口3相垂直,有效阻挡外部尘埃杂质进入离合器。
所述外通口3与左、右两过渡流道4以及过渡圆弧5整体相接成“Y”型。
本实用新型离合器组合装置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结构能使离合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磨粒、残屑沿过渡流道及外通口通过外界渗入的水或润滑油顺利的排出,并有效防止外界杂质的侵入,同时还可起到通风散热、降低离合器工作时的温度,延长离合器的使用寿命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杨,未经吴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44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