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调节光阑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7872.7 | 申请日: | 2013-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45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会;雒仲祥;向汝建;杨媛;何忠武;徐宏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26/02 | 分类号: | G02B26/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卿诚;吴彦峰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调节 光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系统中光路调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调节光阑,在光学系统光路调试中用来对光路的通断实现电动调节。
背景技术
在光学系统光路调试中,经常需要对光路的通断进行调节,多束光路系统中,也会遇到一部分光路导通,另一部分光路截断等情况,这需要由光阑来实现其功能。目前,公知的光阑大致分为固定光阑和移动光阑两种形式,移动光阑多数是采用手动方式进行调节,而电动调节光阑主要是针对单路光进行调节,光阑的挡光部分基本上都是采用吸收池的形式将光束进行吸收挡光,从而实现光路的通断功能。在激光功率较大的光路调节中,固定光阑和手动光阑调节不方便,比较危险,定位精度不高,同时,在系统工作状态下,通常是不允许进行手动调节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技术中固定光阑和手动调节光阑在功率较高的光路中调节不方便、调节危险、定位精度不高以及系统工作状态下不宜调节等不足,同时为了克服传统电动光阑只实现单路调节等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电动调节光阑。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调节光阑,包括电机、挡板、外罩、手动旋钮、底板、主框架、联轴器、散热片、吸收池、吸收池支架、导向杆、丝杠、红外对管。吸收池和散热片紧贴吸收池支架,丝杠穿过吸收池支架一端连接联轴器和电机,另一端连接手动旋钮,它们一起安装在主框架内,导向杆穿过主框架后与吸收池支架上方的导向槽共轴,红外对管放置于主框架底部,主框架与底板紧固连接,外罩置于主框架上,挡板紧固在外罩上,从而组装成一个电动调节光阑。
所述的电动调节光阑,可以调节手动旋钮,也可以控制电机进行电动调节,实现手动和电动两种调节方式。
所述的外罩切割若干小缝,用于通风散热。
所述的挡板采用黄铜材料,用于遮挡散射光。
所述的散热片背面切割U型槽,用于散热。
所述的吸收池,采用石墨材料,前表面切割成V型槽,V型槽的角度与入射光的光束质量相匹配。
所述的导向杆,用于吸收池支架导向。
所述的红外对管安装位置,与吸收池支架的触发开关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调节光阑,在光学系统调试中,对光束的通断进行调节。电机和位移传感器加电后,控制程序自动执行,电机在红外对管的配合下寻找零点。当需要两路光均处于导通状态时,吸收池支架处于中间位置,当需要左边光路导通时,吸收池支架处于右边位置,当需要右边光路导通时,吸收池支架处于左边位置,调节方便,定位精度高,同时,吸收和散热条件好,即使光学系统在工作状态下亦可实现单路光、双路光的通断调节。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实施例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电动调节光阑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动调节光阑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是电机 2是挡板 3是外罩 4是手动旋钮 5是底板 6是主框架 7是联轴器 8是散热片 9是吸收池 10是吸收池支架 11是导向杆 12是丝杠 13、14、15是红外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78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