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余热锅炉烟道蒸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1594.2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7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平甫;陈江龙;陈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川润动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18 | 分类号: | F22B1/18;F22B37/10;F23M5/0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吴彦峰 |
地址: | 643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余热 锅炉 烟道 蒸发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锅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余热锅炉烟道蒸发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而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节能减排及能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了我国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能源领域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现有的工业生产环节中都产生了不同温度的低温余热,利用蕴含在工业废气的余热进行余热发电能够充分的利用低品位的热能提高热能利用率。随着低温余热锅炉技术的广泛应用,热能的回收利用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现有烟道式余热锅炉蒸发器单个集箱上通常设计为两绕管或三绕管,增加纵向排数往往会带来流程回路增加、弯头增加、单根受热管变长的问题,不但造成基建成本的提高,同时也严重的威胁锅炉水循环安全运行,因此,在设计中为了保证余热锅炉水循环安全不得不增加蒸发器组数,加剧了支撑用钢的耗量,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有限的烟道排布空间范围内增加受热管匝数,而集箱、连接管及支撑性钢材耗量较低的余热锅炉烟道蒸发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余热锅炉烟道蒸发器,包括下集箱、出口管段、U形管、入口管段和上集箱,其中出口管段的两端分别与下集箱和U形管进端连接,入口管段的两端分别与U形管的出端和上集箱连接,出口管段位于入口管段下方,所述出口管段和入口管段自下而上呈交叉错位 排布。所采用了上述结构中,受热管的出口管段和入口管段采用沿纵向呈交叉错位排布,且受热管的管段间采用U形管过渡连接,增加了单个蒸发器纵向换热管管段匝数,工质自下集箱进入出口管段,经U形管转向过渡后进入入口管段,并汇入上集箱,在同等换热性能要求下,通过排布方式有效增加烟道内换热管匝数满足换热要求,从而减少了蒸发器的数量,节省了资源的耗费。
作为优化,所述的出口管段与入口管段单管匝数相同,且均不少于4匝,满足工质在联箱间的换热管内热交换的需要,提高对烟道内烟气余热的利用程度。
作为优化,所述出口管段与下集箱和U形管进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简化了加工与装配工序,增强了结构的强度以及接口密封性,此外节省金属材料,减轻结构重量。
作为优化,所述入口管段与U形管的出端和上集箱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简化了加工与装配工序,增强了结构的强度以及接口密封性,此外节省金属材料,减轻结构重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结构优化,通过纵向上间隔错位排布换热管进、出口管段,在有限的烟道空间内可有效的增加排布的换热管匝数,缩短了单根管内的工质流程,从而减少使用弯头数量,提高了水循环安全性;同时,增加了单个蒸发器可布置的纵向排数,在同等换热性能要求下,减少投入蒸发器的数量,进而减少了蒸发器集箱、汽水连接管及支撑性钢材的耗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换热管C-C结构示意图;
图3是换热管匝数为5的蒸发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换热管A-A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常规纵排10排蒸发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换热管B-B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下集箱1、出口管段2、U形管3、入口管段4、上集箱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受热管的具体数量、形状、尺寸规格均不受制于本实施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川润动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川润动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15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