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钻机的给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5097.X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42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奎中;何磊;林下斌;沈怀浦;李子章;黄晓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9/084 | 分类号: | E21B19/08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 |
地址: | 611734 四川省成都市郫***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钻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机领域的给进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单链条-油缸的给进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钻机的给进系统大都采用倍速给进系统,而现有的倍速给进系统的结构复杂且笨重,在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的缺陷,以双链条-油缸式结构为例,如图3和4所示,该系统主要由桅杆、给进油缸、多组链轮、链轮架、链条和托板等组成,其主要原理为,由给进油缸的活塞杆推动中部的两个主动链轮往复移动,两个主动轮驱使链条转动,进而驱动位于桅杆头部和尾部的两组从动链轮往复移动,链条的移动和链轮的移动相叠加对桅杆外的动力头起到倍速作用,显然,该结构复杂,所用链轮多、链条长,安装和调控的难度高,故障率高且检修难度大,尤其是,现有的桅杆都是采用相对密封的箱体式结构,耗材多成本高,且安装麻烦,结合复杂的链轮结构,致使该系统体积大而笨重,难以运输。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给进系统链条过长、结构复杂、检修难度大和体积过大等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钻机的给进系统,该系统包括给进油缸、倍速链轮机构和托板,所述给进油缸的活塞杆位置固定,其缸体往复运动;所述倍速链轮机构包括两链轮和一链条,所述两链轮安装在缸体上,所述链条撑展在两链轮上,且链条的首尾端的位置固定;所述托板固装在链条上,用于连接动力头。
进一步的,所述倍速链轮机构设置为两组,分别位于缸体相对称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两组倍速链轮机构上的托板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缸体相对称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用于安装链轮的轮轴,所述轮轴位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的,该系统还包括桅杆,所述桅杆为槽式结构,所述桅杆的槽内设有所述的给进油缸和倍速链轮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托板位于槽口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链条的首尾端固定于桅杆的槽底。
进一步的,所述桅杆的槽内设有沿轴向伸展的轨道。
进一步的,所述桅杆的一端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链轮外侧分别设有滚轮,所述滚轮运行在所述轨道上。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钻机的给进系统,其独特研发了单链条-油缸的结构模式,有效减小了链条长度和链轮数量,使得系统的结构得到优化,且安装、检修等操作更便利;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桅杆采用槽式结构,在确保动力头有效、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大幅减少了桅杆的耗材,降低了其加工成本;又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更加紧凑的特点,更加便于运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传动原理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的双链条给进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的双链条给进系统的传动原理图;
其中:100、给进油缸,101、活塞杆,102、缸体,103、轮轴,200、倍速链轮机构,201、链轮,202、链条,203、滚轮,300、托板,400、桅杆,401、轨道,402、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结构图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钻机的给进系统,该系统采用单链条-油缸驱动方式,具体的,该系统包括给进油缸100、倍速链轮机构200和托板300,其中给进油缸100的活塞杆101位置固定,给进油缸100的缸体102往复运动,倍速链轮机构200包括两链轮201和一链条202,两链轮201安装在缸体102上,随缸体102同步往复运动,链条202撑展在两链轮201上,且链条202的首尾端的位置固定,即链条202的首尾端不随缸体一起移动,而链条202除首尾端之外的部分则在链轮201带动下移动;托板300固装在链条202上,用于连接动力头,进而令动力头随托板300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给进系统的倍速原理为,如图1所示,图中右侧为上,当给进油缸100无杆腔进油时,缸体102向右移动L,托板300随之右移L,同时,链轮201带动链条202旋转,缸体102随链条202移动L,藉此,托板300带动动力头向右移动2L,实现倍速起拔;当给进油缸100有杆腔进油时,缸体102左移L,同时链轮201驱使链条202旋转L,同右移的分析,托板300带动动力头向左移动2L,实现给进。综上,动力头行程为油缸行程的2倍,实现倍速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50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