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钛合金精加工中的车铣两用可转位槽型刀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5253.2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45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二亮;马艳;闵令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B27/00 | 分类号: | B23B27/00;B23B27/2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杨立超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钛合金 精加工 中的 两用 可转位槽型 刀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钛合金精加工中的刀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钛合金精加工中的车铣两用可转位槽型刀片。
背景技术
钛合金具有强度高、热强度高、抗腐蚀性好、低温性能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因为钛合金材料具有极好的生物兼容性和耐腐蚀性,因此可以用来制造各种人工关节和医疗器械。但是,钛合金材料导热系数小、高温化学活性大、弹性模量低、与其它金属材料摩擦系数大,是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尤其在精加工过程中,切削加工钛合金的困难性主要表现在切削温度高、刀具磨损快、加工表面质量差、切削效率低等方面,因此刀具在加工中发挥关键作。现有刀片在切削钛合金时磨损严重、表面质量差、切削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刀片在切削钛合金时磨损严重、表面质量差、切削效率低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用于钛合金精加工中的车铣两用可转位槽型刀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刀片主体,刀片主体为菱形,刀片主体的中部开有圆孔,刀片主体的四个边上设有主切削刃,刀片主体的四个角设有圆弧刃,每个主切削刃的两端分别各通过一个过渡刃与相对应的一个圆弧刃连接,刀片主体的前刀面上设有断屑槽,刀片主体的前刀面上沿主切削刃长度方向均布设有多个凸起的曲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一定弧度,存在连续变化的刃倾角,在切削时能有效的改变切削流向,有利于切削的排出,降低切削温度,减少刀具的磨损,提高已加工工件表面质量;本实用新型的前刀面上设有多个凸起的曲面,且断屑槽槽宽不断变化,在不同切削深度和进给量时承担相应的断屑功能,有效的实现了切屑卷曲、切削流出和切削折断的控制;圆弧刃、过渡刃、主切削刃上存在的倒棱有效提高了刀具刃口强度,降低刀具磨损速度;变化的刃口钝圆半径,可有效降低切削区域的切削温度和切削力,改善刀具磨损,提高刀具寿命,同时改善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和表面硬度状况,显著提高工件已加工表面质量。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有效降低切削力、切削温度,减少刀具磨损,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改善工件表面完整性,同事提高切削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中A-A向剖视图,图4是图1中B-B向剖视图,图5是图1中C-C向剖视图,图6是图1中I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用于钛合金精加工中的车铣两用可转位槽型刀片包括刀片主体1,刀片主体1为菱形,刀片主体1的中部开有圆孔1-1,刀片主体1的四个边上设有主切削刃2,刀片主体1的四个角设有圆弧刃4,每个主切削刃2的两端分别各通过一个过渡刃3与相对应的一个圆弧刃4连接,刀片主体1的前刀面上设有断屑槽5,刀片主体1的前刀面上沿主切削刃2长度方向均布设有多个凸起的曲面6。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用于钛合金精加工中的车铣两用可转位槽型刀片的每个主切削刃2、每个过渡刃3、每个圆弧刃4上均设有倒棱7。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4和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用于钛合金精加工中车铣两用的可转位槽型刀片的主切削刃2的正前角为17°,后角为7°,主切削刃2刃口钝圆半径d1为40μm,过渡刃3和圆弧刃4的刃口钝圆半径d2为20μm,两处刃口钝圆半径通过光滑曲面连接;过渡刃3长度为0.2mm,圆弧刃4的刀尖圆弧半径为0.05mm,倒棱7的前角为8°,倒棱宽度为0.05mm。如此设计有效降低了切削力、切削温度,提高了刀片的使用寿命,改善工件表面完整性,同时提高切削加工效率。
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52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