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稳定杆与稳定杆衬套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5412.9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64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黄烈兵;罗红建;史晓宇;司国栋;张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北奔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21/055 | 分类号: | B60G21/055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马良清 |
地址: | 401329 重庆市九***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稳定 衬套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稳定杆与稳定杆衬套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整车设计中,为获得更好的舒适性和足够大的抗侧倾能力,整车在前后悬架都可能装有稳定杆。为平稳传递稳定杆到车架间的力必须在稳定杆拉臂与稳定杆间装有稳定杆衬套。对稳定杆衬套的轴向限位取决于稳定杆拉臂的结构形式,现在国际国内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稳定杆衬套左右增加零件,此零件夹在稳定杆上对稳定杆衬套轴向限位;第二如果稳定杆中间段是铸造件,多为在稳定杆衬套上设计“鼓包”与稳定杆上开设的“缺口”配合限位;第三是通过稳定杆衬套自身的端部“翻边”与稳定杆拉臂的配合,以上的措施中都没有考虑从稳定杆自身上采取措施来考虑对稳定杆衬套的限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稳定杆自身结构对稳定杆衬套进行轴向限位的稳定杆与稳定杆衬套的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稳定杆与稳定杆衬套的连接结构,包括稳定杆(1)和衬套(2),所述稳定杆(1)为“U”形,衬套(2)套装在杆体(1)的中间段上,所述稳定杆(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环形凸台(1a),该环形凸台(1a)紧贴在衬套(2)的两侧;所述衬套(2)的骨架为筒状,该衬套(2)的骨架上沿衬套(2)长度方向开设有开口(2a),该开口(2a)延伸至衬套(2)骨架的两端。
使用上述结构,在安装衬套时,通过衬套骨架上的开口掰开衬套,然后使衬套卡到稳定杆上两个环形凸台之间的部分,通过环形凸台来对衬套进行限位,制造简单,使用方便。
为了使衬套的安装拆卸更加方便,在所述衬套(2)的骨架上还开设有至少一个条形槽(2b),该条形槽(2b)沿衬套(2)骨架长度方向开设,且该条形槽(2b)和开口(2a)以衬套(2)中心线成对称分布。
所述稳定杆(1)上的环形凸台(1a)通过挤压成型。
在所述稳定杆(1)上套装有两个衬套(2),该稳定杆(1)上设置有四个环形凸台(1a)分别位于两个衬套(2)的两端。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稳定杆自身结构对稳定杆衬套进行轴向限位,同时使用开口式衬套,具有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安装快捷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衬套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稳定杆1、衬套2和等部件,所述稳定杆(1)为“U”形,在该稳定杆(1)上套装有两个衬套(2),两个衬套(2)均匀分布套装在杆体(1)的中间段上,所述稳定杆(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环形凸台(1a),该环形凸台(1a)通过挤压成型,本实施例优选为设置为四个环形凸台(1a),四个所属环形凸台(1a)分别位于两个衬套(2)的两端,且该环形凸台(1a)均紧贴在衬套(2)的两侧。
由图2进一步可知,所述衬套(2)的骨架为筒状,该衬套(2)的骨架上沿衬套(2)长度方向开设有开口(2a),该开口(2a)延伸至衬套(2)骨架的两端。在所述衬套(2)的骨架上还开设有至少一个条形槽(2b),该条形槽(2b)沿衬套(2)骨架长度方向开设,且该条形槽(2b)和开口(2a)以衬套(2)中心线成对称分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如改变表架和基准柱的数量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北奔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北奔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54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