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缆沟接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0590.6 | 申请日: | 2013-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53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黄天冬;周振环;张凌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9/00 | 分类号: | H02G9/00;H01R4/6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伍见 |
地址: | 43007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沟 接地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沟接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电缆沟的接地系统做法为:采用截面≥10mm的圆钢作为电缆沟里支架的接地连接线,该接地连接线与电缆沟里的支架焊接,再将接地连接线沿电缆沟长度的方向沿长,并与同一侧所有支架焊接,另外再将金属体安装在地面以下的专用接地极与接地连接线联接,组成一个完整的接地装置系统。
由于电缆沟里长期潮湿,甚至会经常有水,在传统的做法中电缆沟接地连接线被腐蚀的程度很快,接地连接线随时间的延长局部截面会不断减小甚至断裂,失去其连接功能;一般3-5年也就需要维修或再全部更换新的接地连接线。如果不及时对电缆沟的接地连接线等做检查和维修的话,有可能发生电气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制作简便、安装便捷的电缆沟接地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缆沟接地装置,包括设置在电缆沟底部的作为接地极的沟底板钢筋,所述的沟底板钢筋两端分别与沟侧壁作为接地连接线的沟侧壁钢筋固定连接,沟侧壁钢筋上部固定设置有预埋件固定钢筋,预埋件固定钢筋的一端与沟侧壁钢筋固定连接,预埋件固定钢筋的另一端与预埋件钢板固定连接;预埋件钢板外部固定设置有主支架,主支架上固定设置有层支架。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主支架与层支架以焊接或螺栓连接方式固定连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主支架与预埋件钢板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连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沟底板钢筋与沟侧壁钢筋之间采用焊接或绑扎方式固定连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沟侧壁钢筋与预埋件固定钢筋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连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预埋件固定钢筋与预埋件钢板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作法简单,制作便利,支架的预埋件与电缆沟结构钢筋的焊接本身就是原有结构固定的一种方法,不需要增加其他材料。2、由本实用新型接地连接线在混凝土内部,解决了电缆沟里长期潮湿对原传统作法接地连接线的腐蚀问题,大大增加了接地连接线的抗腐蚀的程度和寿命。3、由于为利用电缆沟内部的金属体做接地装置,减少了大量的钢材和安装、制作过程中能源的消耗。4、在电缆沟建成后其接地装置几乎不需要维护和检修,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缆沟接地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1-1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的放大图。
图中:1、主支架,2、层支架, 3、沟侧壁钢筋,4、沟底板钢筋,5、预埋件钢板,6、电缆沟盖板,7、预埋件固定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电缆沟接地装置,包括设置在底部的沟底板钢筋4,沟底板钢筋4作为接地装置,沟底板钢筋4两端分别与竖直的绑扎的沟侧壁钢筋3连接,由于沟底板钢筋4与沟侧壁钢筋3固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可组成有效的电气连接从而导电;沟侧壁钢筋3上部焊接有预埋件固定钢筋7,预埋件固定钢筋7一端焊接有沟侧壁钢筋3,预埋件固定钢筋7另外一端焊接有预埋件钢板5从而成为一个整体,由于预埋件钢板5、预埋件钢筋7及沟侧壁钢筋3都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组成有效的电气连接导电回路。
在预埋件钢板5上紧贴沟侧壁位置还包括通过焊接方式设置的主支架1,主支架1上垂直的焊接有层支架2,主支架1也可通过螺栓方式与层支架2固定连接;主支架1与层支架2连成的支架整体与预埋件钢板5进行焊接,即可将支架整体与作为接地连接线的沟侧壁钢筋3及作为接地极的沟底板钢筋4组成一套完整的接地系统装置。
电缆沟上部设置有电缆沟盖板6。
本实用新型主要为利用电缆沟结构的材料和施工方法,仅需将沟侧壁钢筋3与预埋件钢板5通过预埋件固定钢筋7进行焊接即可;制作方便快捷,现场操作安装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05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