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副车架的悬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7176.8 | 申请日: | 201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2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许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4/02 | 分类号: | B62D24/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喻学兵 |
地址: | 20012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架 悬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副车架和车身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轿车底盘用框式副车架多为螺栓直接与车身联接,联接方式多为硬连接,也有部分连接方式为带橡胶衬套的软连接,但软连接结构的横向刚度和横向吸振性能不能做到随着横向载荷增加时按整车所需进行非线性变化,并做到连接结构强度等强度。无论连接套筒还是橡胶衬套,基本都是等截面结构,难以实现整车所需的非线性性能变化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车架的悬置结构,以改善副车架和车身地板连接结构的吸振、连接强度等方面的性能。
为实现所述目的的副车架的悬置结构,包括连接副车架和车身地板的橡胶衬套,该橡胶衬套包括内套筒、外套筒以及粘接并被压缩在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的橡胶体,其中,该悬置结构还包括固定安装在车身上的车身内置安装头以及紧固螺栓,该内套筒、橡胶体以及该车身内置安装头均为变截面结构;内套筒具有径向较大部、径向较小部以及径向较大部和径向较小部之间的渐变段,径向较大部和径向较小部相比,径向较大部的径向大小要更大,渐变段自径向较大部到径向较小部的径向尺寸逐渐变小;相应地,所述橡胶体具有径向较小部、径向较大部以及径向较小部和径向较大部之间的渐变段,橡胶体的径向较小部邻近内套筒的径向较大部,橡胶体的径向较大部邻近内套筒的径向较小部;所述车身内置安装头压入在橡胶衬套的内套筒中,所述车身内置安装头的外周侧面和橡胶衬套的内套筒的内周侧面接触配合,所述紧固螺栓自内套筒的径向较小部所在侧旋入到所述车身内置安装头,将所述车身内置安装头和所述橡胶衬套紧固在一起。
所述的悬置结构,其中,该外套筒为直筒体。
所述的悬置结构,其中,该橡胶衬套压入在副车架的筒体中,该筒体的一端具有径向向内的翻边,另一端具有径向向外的翻边,相应地所述橡胶体的外套筒的一端具有向外的翻边,外套筒的该翻边与该筒体的向外的该翻边搭接,从而能对橡胶衬套的变形起到限位作用;外套筒的另一端内置于该筒体的向内的该翻边内,从而该筒体的向内的该翻边对外套筒的另一端起到限位作用。
所述的悬置结构,其中,车身地板面向该橡胶衬套的侧面设置有橡胶垫。
所述的悬置结构,其中,所述紧固螺栓和所述橡胶衬套之间垫有橡胶衬套变形限位板。
所述的悬置结构为变横向断面的结构,能更多更好地隔振和吸振,以实现整车所需的非线性性能变化要求,同时为了悬置结构等强度采用了变截面等强度的“车身内置安装头”,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改善副车架和车身地板连接结构的吸振、连接强度等方面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前副车架总成的平面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
图3为悬置结构的简化示意图。
图4为受力和吸收震动的分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前副车架上设置有四个连接点,用来与车身连接,四个连接点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悬置结构与车身连接。
如图2所示,悬置结构包括连接副车架2和车身地板1的橡胶衬套3,该橡胶衬套3包括内套筒32、外套筒35以及粘接并被压缩在内套筒32和外套筒35之间的橡胶体36,内套筒32具有径向较大部321、径向较小部322以及径向较大部321和径向较小部322之间的渐变段323,径向较大部321和径向较小部322相比,径向较大部321的径向尺寸大小要更大,渐变段323自径向较大部321到径向较小部322的径向尺寸逐渐变小。因此,内套筒32为变截面结构,相应地,橡胶体36和车身内置安装头38也为变截面结构,即橡胶体36具有径向较小部(图中上段)、径向较大部(图中下段)以及径向较小部和径向较大部之间的渐变段(图中中段),橡胶体36的径向较小部邻近内套筒32的径向较大部321,橡胶体36的径向较大部邻近内套筒32的径向较小部322。车身内置安装头38压入在橡胶衬套3的内套筒32中,安装头38和内套筒32的形状是互补的,这样车身内置安装头38的外周侧面和橡胶衬套3的内套筒32的内周侧面接触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71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