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铁齿轮箱箱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10679.0 | 申请日: | 2013-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96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虎;关云辉;梅剑虹;陈瑞兴;叶虎;侯磊;杜磊;张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2 | 分类号: | F16H57/02;F16H57/04;F16H57/027;F16H57/029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5 | 代理人: | 周建观 |
地址: | 2130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齿轮箱 箱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齿轮箱,尤其是涉及一种地铁齿轮箱。
背景技术
齿轮箱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关键零部件之一,随着城轨车辆的速度和负载不断增加,导致齿轮箱温升加剧,润滑结构是否合理、可靠直接影响齿轮箱的正常使用,现有齿轮箱润滑结构的集油空间小,存油量少,轴承润滑不充分,导致齿轮箱温升加剧,影响行车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对齿轮箱轴承进行有效可靠的润滑,提高齿轮箱的散热效果的地铁齿轮箱箱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铁齿轮箱箱体,包括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下箱体上设有观察窗、油标、注油螺堵和放油螺堵,下箱体的下部设置有油池,所述上箱体和下箱体上设有大轴承座支撑孔,所述上箱体上还设有小轴承座支撑孔,所述上箱体的内壁设有大轴承集油槽和小轴承集油槽,所述大轴承集油槽由第一箱壁段和第一油槽挡板构成,且位于大轴承座支撑孔的上部,大轴承集油槽的底部通过大轴承进油孔与大轴承座支撑孔连通,所述大轴承集油槽上部设置挡油板,所述小轴承集油槽是由第二箱壁段和第二油槽挡板构成,且位于小轴承座支撑孔的上部,小轴承集油槽包括环形段和斜形段,其中环形段围绕上箱体小轴承座支撑孔呈半圆形延伸,斜形段的轴线与水平中心线的倾角α为15°~30°,斜形段的一端与环形段相接,另一端向大轴承支撑孔方向延伸,或延伸至大轴承座支撑孔,所述小轴承集油槽通过小轴承进油孔通往小轴承座支撑孔。
所述大轴承集油槽的第一箱壁段内陷于上箱体的内壁,第一箱壁段的背面外凸于上箱体的外表面。这样,可有效降低箱体宽度,增加集油槽容积,增加润滑效果。
所述大轴承集油槽上部的挡油板竖直布置。这样,可有效阻挡飞溅的润滑油,提高集油效率。
所述小轴承进油孔的进口位于小轴承集油槽的斜形段与环形段相接处的底部。采用多段集油槽可增加集油槽有效集油长度,并通过底部进油孔加快润滑油循环。
所述油池为外凸结构,所述油标和放油螺堵均设置在油池上。外凸结构油池可降低齿轮浸油高度,减少搅油油位下降,提高传递效率。
所述油池两侧对称地设置若干个圆弧凹槽,圆弧凹槽的轴线与箱体分箱面处对应的联接螺栓孔同轴。这样,便于箱体的组装和拆卸。
所述大轴承座支撑孔上装有大轴承座,大轴承座内装有迷宫密封圈,迷宫密封圈具有朝向大轴承一侧倾斜的斜面,大轴承座与迷宫密封圈之间形成迷宫密封腔,大轴承座上具有大轴承座进油孔和大轴承座回油孔,大轴承座进油孔一端与大轴承进油孔相通,另一端通往大轴承处以及迷宫密封腔的底部,迷宫密封腔通过大轴承座回油孔通往油池;所述小轴承座支撑孔上装有小轴承座,小轴承座上具有小轴承座进油孔和小轴承座回油孔,小轴承座进油孔一端与小轴承进油孔相通,另一端通往小轴承处以及通往小轴承座回油孔,小轴承座回油孔通往油池。这样,可确保箱体回油顺畅,避免润滑油泄漏。
所述大轴承集油槽和小轴承集油槽与箱体一体铸造成型,或者通过紧固件把第一油槽挡板、第二油槽挡板固定连接在上箱体的内壁。这样,结构简单,铸造和加工工艺性好。
所述上箱体上设置有通气器,其位置在主从动齿轮啮合点的上方。这样,可有效平衡箱体内外压力,避免迷宫密封油气泄漏。
所述箱体分箱面沿大齿轮中心且与水平中心线的夹角β为30°±5°。
采用上述结构后,相比现有齿轮箱箱体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对齿轮箱轴承进行有效可靠的润滑,可有效提高齿轮箱润滑效果和箱体密封性能,降低运行温升,保证齿轮箱稳定、可靠、安全地运行,而且结构简单,铸造和加工工艺性好,适用于轨道交通领域各类齿轮箱。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地铁齿轮箱箱体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沿Ⅰ-Ⅰ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3沿Ⅱ-Ⅱ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4的A处放大视图;
图7是图1沿Ⅲ-Ⅲ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106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强制冷却润滑的控制回路
- 下一篇:汽车车桥差速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