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工业废气回收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11397.2 | 申请日: | 2013-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37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李越;贺平;曹斌;胡海娟;谭汉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核华纬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001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废气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利用装置,尤其是一种气体回收利用装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废气是工业生产中较为常见的产物,直接排放将严重污染环境并影响人体健康。现有生产中,通常采用废气回收装置,对废气进行再生,减少其危害。一般的废气回收装置包括换热装置和吸收装置,两种装置互不干扰,其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吸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工业废气回收利用装置,提高吸收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技术问题,一种工业废气回收利用装置,一种工业废气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吸收塔体,所述吸收塔体内由上至下设有冷却液室、吸收液室、吸收室和回收液室,所述吸收液室与吸收室之间安装喷头,所述吸收室的两侧分别设有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所述吸收室内安装换热管道,所述换热管道的进口端由冷却液室通入、且其出口端由吸收室下部输出,所述回收液室通过管道与储液装置连接。
其中,所述气体出口与通入后处理液的废气处理罐连通,该处理液可以是酸液或碱液,以便处理未吸收完的剩余废气。
所述换热管为蛇形管结构,所述换热管外壁设有翅片。所述翅片相互平行安置或螺旋绕置在换热管上,可以增加换热面积,增强换热效果。
所述换热管道之间设有填料,所述填料是拉西环、鲍尔环、弧鞍形填料和矩鞍形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可以增加吸收的表面积,增强吸收效果。
所述管道上设有回收管,所述回收管连接吸收液输入装置,当回收液未达到回收要求时,可以通过回收管与吸收液混合,再次进行吸收循环,达到吸收目的。
使用时,吸收液与废气分别进入吸收塔,吸收液通过喷头与废气接触吸收,气液两相呈同向和逆向流动,与此同时,冷却液通过换热管道进行热交换,与吸收液也产生同向和逆向两种交换方式,一个吸收过程结束后,未吸收完的废气进入通有后处理液的废气处理罐进行反应后放空,对塔底的回收液进行检验,合格的液体进入储液装置,未合格的回收液与吸收液混合,进入下一轮吸收过程。
本实用新型将换热与吸收装置结合与同一装置当中,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其有益效果是减少回收过程中的设备数量进而减少占地面积,同时提高吸收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吸收塔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工业废气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吸收塔1,吸收塔1内由上至下设有冷却液室2、吸收液室3、吸收室4和回收液室5,吸收液室3与吸收室4之间安装如图3所示的喷头6,在吸收室4的两侧分别设有气体入口7与气体出口8,气体出口8与通入后处理液的废气处理罐12连通,以便处理未吸收完的剩余废气。在吸收室4内安装换热管道9,换热管道9的进口端通入冷却液室2、换热管道9的出口端与吸收室4下部连接,换热管道9为蛇形管结构,在换热管外壁设有翅片,翅片相互平行安置或螺旋绕置在换热管上,这样可以增加换热面积,增强换热效果。在换热管道9之间还设有填料,填料选择拉西环、鲍尔环、弧鞍形填料和矩鞍形填料中的至少一种,可以增加吸收的表面积,增强吸收效果。回收液室5通过管道10与储液装置11连接。管道10上还设有回收管13,回收管13连接吸收液14输入装置,当回收液未达到回收要求时,可以通过回收管13与吸收液14混合,再次进行吸收循环,达到吸收目的。
使用时,吸收液与废气分别进入吸收塔,吸收液通过喷头与废气接触吸收,气液两相呈同向和逆向流动,与此同时,冷却液通过换热管道进行热交换,与吸收液也产生同向和逆向两种交换方式,一个吸收过程结束后,未吸收完的废气进入通有后处理液的废气处理罐进行反应后放空,对塔底的回收液进行检验,合格的液体进入储液装置,未合格的回收液与吸收液混合,进入下一轮吸收过程。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核华纬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核华纬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113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控转向车辆转向模式切换限位机构
- 下一篇:一种电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