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现干作业100%回收的无底双壁钢套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16905.6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82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姜锡东;蒋红星;潘江波;周联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04 | 分类号: | E02D19/04;E02D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唐晓丽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作业 100 回收 无底双壁 钢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施工辅助构件,特别是一种桥梁水中承台施工中的辅助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建设范围的持续拓宽,桥梁工程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跨海跨河等特大桥梁项目的开展,水中承台施工成为桥梁施工中难度最大的分项工程之一。无底双壁钢套箱围堰被广泛应用于水中承台底标高位于河床内,且受强涌潮作用或水深较深的施工环境中。
一般无底双壁钢套箱均分为上、下两层。下层钢套箱底标高需在封底混凝土底标高下并满足入土深度要求,顶标高需在常水位以上,如无法满足则至少应满足在低水位以上,以满足上层钢套箱的拼装;上层钢套箱顶标高满足设计高水位及承台顶以上的要求。由于下层钢套箱大部分浸没在水中,且嵌入河床,因此对下层钢套箱拆除时,需要潜水员水下切割作业。由于受水下作业环境的影响,往往存在单次切割不彻底的现象,因此单块钢套箱需进行多次下水切割、多次试吊,才能完成拆除,大大增加了施工安全风险和施工成本投入。由于付出比收获更多,往往存在下层钢套箱残留在江、河中的现象,留有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干作业100%回收的无底双壁钢套箱,要解决现有的双壁钢套箱在回收过程中存在多次水下施工和回收不完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实现干作业100%回收的无底双壁钢套箱,为设置在水中承台周围的若干个独立箱体连接而成的闭合围堰,相邻的独立箱体之间通过法兰连接,每个独立箱体包括一个下层钢套箱单元和若干个上层钢套箱单元,所述下层钢套箱单元和上层钢套箱单元自下而上通过法兰续接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钢套箱单元和上层钢套箱单元均包括内骨架、外侧钢面板、内侧钢面板和隔仓板,所述外侧钢面板和内侧钢面板分别设置在内骨架的靠近承台面和背离承台面,并与内骨架固定连接,所述隔仓板设置在内骨架的左侧面、右侧面或左侧面和右侧面同时设置。
所述内骨架由四根纵向杆件、若干根横向杆件以及斜向杆件连接而成,所述四根纵向杆件呈矩形布置在角点上,所述横向杆件垂直纵向杆件设置且沿纵向杆件间隔分布,所述斜向杆件斜向设置在相邻两根横向杆件和纵向杆件形成的矩形框内。
所述纵向杆件、横向杆件以及斜向杆件为角钢、钢管、H型钢、槽钢或箱型钢。
所述下层钢套箱单元上设置有吊装牛腿。
所述下层钢套箱单元的下区段安装有楔形的钢刃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一种无底双壁钢套箱,通过隔仓板的设置使单块钢套箱形成独立封闭单元,在下层钢套箱单元拆除时,首先,通过潜水泵将隔仓内的水和相邻钢套箱内的水先抽出,减少压力,然后通过卷扬机拉出套箱,实现套箱的回收。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无需进行水下切割作业,只在干作业的环境下,一次完成拆除工作,施工效率高,同时由于整体吊起,可实现100%回收,确保河道的后期运行的安全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使用方便,且无须进行水下作业,可实现干作业100%回收多次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和施工成本。它利用法兰螺栓连接单块钢套箱单元,安装、拆除时更为方便。
再者,下层钢套箱单元底部设置钢刃脚,确保了下层钢套箱单元能顺利切入河床中,在拆除过程中,由于接触面较小,和水底淤泥的摩擦力小,便于拨出,施工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可被广泛应用于水中承台底标高位于河床内,且受强涌潮作用或水深较深的施工环境中。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通过无底双壁钢套箱形成的水中承台施工的围堰平面布置图。
图2是下层钢套箱单元俯视图。
图3是下层钢套箱单元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1-外侧钢面板、2-内侧钢面板、3-隔仓板、4-斜向杆件、5-纵向杆件、6-横向杆件、7-法兰、8-吊装牛腿、9-承台、10-钢刃角、11-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169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漂浮锚桩水池
- 下一篇:一种管桩自动定心夹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