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多功能耳麦灸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17408.8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3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孝芳;王丹丹;岳香雪;罗生富;蔡绍敏;段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阳中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亮;程新敏 |
地址: | 550001***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多功能 耳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领域,尤其是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耳麦灸器。
背景技术
管器灸是指采用管器间接熏灸耳穴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灸法运用于耳穴的一种特殊疗法。苇管灸,最早记载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用以治疗中风口,“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无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差”。苇管器灸法是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记载的苇筒灸的改进和应用,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清·廖润鸿《针灸集成》等书也有类似记载。
传统的灸管器是取冬季收割的成熟苇管或成熟竹管用粗细两节套制而成。粗段管长4厘米,管口直径为0.8~1.0厘米,切成下鸭嘴形,再在其上放置薄铅片或薄钢片,以防止苇管或竹管被艾火烧坏; 细段长3厘米,管口直径为0.6~0.8厘米。粗细两节套接,接口处用胶布固定,细段端用单层胶布封闭。然后将似花生米大小的一撮细艾绒捏成条状(每条为1炷)置于灸管器的鸭嘴端,点燃艾绒后,将细段端插入患侧耳孔内施灸,以耳孔感觉到温热为度。灸完1壮,再换1壮,每次灸3~9壮,10次为1疗程。这种传统的管器灸灸器是现做现用的,制作过程麻烦,每次施灸都需反复更换艾柱,操作繁琐,且灸器只能一次性使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被烧坏,而患者在施灸过程中往往需要保持同一个姿势,若不慎移动便可能使燃烧着的艾绒掉落,烧坏患者衣物甚至烧伤患者。
鉴于灸法的各种临床作用特别是苇管灸对面瘫、耳疾等疾病的显著疗效,加之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仍在操作和安全性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项目产品主要对原有苇管灸器进行创新与改良,并扩大其使用范围,除了可运用在耳道,还可用于头面部其他部位如面部、耳后等,以实现一器多用,达到操作简便、安全使用的目的,且患者感觉舒适,无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便于临床的使用和推广。
苇管灸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多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神经性面瘫、缺血性脑卒中、颈椎性眩晕等,对其他很多疾病也有非常好的疗效,但是至今市场上还未有苇管灸器的现成品销售,现在临床上所用的灸器大部分是用苇管或竹管制成,其制作方法仍沿用古代的方法,基本上没有改进之处。现代已有学者单独运用苇管灸或结合其他疗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并发表期刊学术论文。虽然苇管灸临床应用广泛且取得了极好的疗效,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其缺点在于:(1)灸器制作过程麻烦且不耐用,容易烧坏。(2)固定困难,患者需要保持一个姿势,不慎移动则易烫伤皮肤及衣物。(3)容量小,艾绒需要随时更换。(4)舒适性低、安全性低。(5)与患者耳道相匹配的天然管型苇管不易找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多功能耳麦灸器,它操作简单,省掉了灸前准备的复杂程序,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且解决了不易固定的缺点,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感,能满足不同体型的人群使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便携式多功能耳麦灸器,包括两个主体,主体为球形结构,主体的侧壁为双层真空隔热结构,在主体的内侧设有灸器连接管及耳垫,灸器连接管穿过耳垫,在主体的底部设有接灰盘,在主体上设有进料口、出烟孔及泻法管;在进料口上设有带推料杆的进料口盖,推料杆的前端处于主体外,推料杆的末端处于主体内,并与灸器连接管的内口对应,在进料口盖的内侧设有艾条槽,艾条槽与推料杆平行,并处于推料杆下方;泄法管的一端处于主体外,泄法管的另一端处于主体内;两个主体之间,以及两个耳垫之间通过连接支架连接。
在主体上设有透视窗。通过透视窗能观察到主体内艾条的燃烧情况。
在灸器连接管的内口上方设有圆弧形的回风板,在灸器连接管与耳垫的连接位置处设有隔热环。回风板的作用在于使艾条燃烧后的烟在此形成回流,降低产生的烟雾随着出烟孔排出的速度和量,使药效和热量可以更多的沿着灸器连接管向外部施灸处流动。
在艾条槽的末端设有拦隔网。拦隔网设置在艾条槽的末端,是与艾条槽成直角的田字格状隔板,主要用来阻止艾条继续向内侧移动,防止艾条碰到灸器内壁而熄灭,并可控制艾条与主体内壁之间的距离,有效防止烫伤。
在连接支架与主体之间设有旋转杆。旋转杆可使主体在一定范围内旋转,以便于根据病情需要选取耳部、面部或耳后部等不同部位的施灸。
出烟孔位于主体的顶部,其作用是排出灸器内多余的烟和气体,且在施灸时作为灸器内部和外界的通道,可以提供艾条燃烧时所需的氧气。
泻法管沿着艾条槽通向艾条槽底端,其外端处于主体外,并可与气囊连接,其内端开口与灸器连接口的内口对应,便于实行泻法,且其开口结构类似半个鸭嘴型,上部比下部略长,可防止艾条燃烧后的灰烬掉进管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阳中医学院,未经贵阳中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174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照明灯的移动电源
- 下一篇:充电站数据采集网关设备及充电站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