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效果好的往复式隔板絮凝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0760.7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93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施亮亮;曹文平;徐逸飞;徐志超;蔡顺智;姚昕婕;王同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效果 往复 隔板 絮凝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效果好的往复式隔板絮凝池,属于水处理混凝设备,是对往复式隔板絮凝池的改进。
技术背景
在给水净化和废水物化处理混凝、沉淀、过滤诸工艺中,混凝是不可缺少的前置关键技术环节,是沉淀、过滤处理的基础。混凝工艺的反应设备即为絮凝池。因此,絮凝池合理的改进,不仅可提高出水水质,还能达到节能及降低运行费用的目的。
目前大、中型水厂广泛使用往复式隔板絮凝池,它具有构造比较简单、进水流量大、较强的耐水量冲击负荷和施工管理方便等特点,然而,水流流过往复式隔板絮凝池的矩形边壁时,在廊道头部形成了一个较大范围的混凝死区,使水流的速度梯度过高,撞击过大,易使聚集好的絮体破碎,而且水流条件的不理想使大部分能量成为无效消耗,延长了混合时间,增大了絮凝池容积。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往复式隔板絮凝池存在死水区,导致水流条件的不理想,影响絮体颗粒的密实程度,使水流比较平缓,保障混凝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效果的往复式隔板絮凝池。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混凝效果好的往复式隔板絮凝池,它包括内有混凝剂溶液的药箱,通过管道与药箱连接的静态混合器和絮凝池,所述的絮凝池用隔板被分割成依次联通的污水进水区、混合区、絮凝区和沉淀区;在进水区的上部设有污水进水口;所述混合区用彼此反方向设置的∩形隔板分隔成多个相连通的格;所述絮凝区的宽度大于隔板间的间距;所述的进水区为三格穿孔旋流絮凝池。
优选的所述絮凝区的宽度为隔板间距的1.5-2倍。
所述的沉淀区是由3个平行沉淀池构成,每个沉淀池均与絮凝区联通、并各设有排水口。
其原理是:混凝剂水溶液首先通过静态混合器与进水快速混合,水流经3格穿孔漩流絮凝池流入,使得混合反应的初期强烈,弥补了往复式隔板絮凝池平直段因速度梯度过小的,而达不到最高效率的颗粒碰撞的不足。而将混合区的全部矩形边壁设置成圆弧形,也是为了最 大限度地提高颗粒碰撞的速度梯度,使混凝剂充分与水混合。而且,圆弧边壁使得水流产生较大的尾流区,降低了摩擦阻力。同时,低流速的运动便于节约能量降低水头损失、缩短反应时间。絮凝区边壁光滑,流程较长,可以降低水流的流速,延长了絮凝的时,所形成的絮体更为密实,利于絮体的沉降。最后,水流携带絮体进入沉淀区,絮体由于重力作用沉到池底,完成了混凝工艺的整个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消除了隔板絮凝池的混凝死区,降低了能量的消耗,且混合区的反应时间短而剧烈,絮凝区的水流平稳且形成的絮体密实大,提高了混凝效果,从而实现了对往复式隔板絮凝池的改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药箱,2.静态混合器,3.进水区,4.混合区,5.絮凝区,6.沉淀区,7、污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混凝效果好的往复式隔板絮凝池它包括内有混凝剂溶液的药箱1,通过管道与药箱1连接的静态混合器2和絮凝池,絮凝池用隔板被分割成依次联通的污水进水区3、混合区4、絮凝区5和沉淀区6;在进水区3的上部设有污水进水口7;所述混合区4用彼此反方向设置的∩形隔板分隔成多个相连通的格;所述絮凝区的宽度为隔板间的间距的2倍;所述的进水区3为三格穿孔旋流絮凝池。所述的沉淀区6是由3个平行沉淀池构成,每个沉淀池均与絮凝区5联通、并各设有排水口。
在药箱中混凝剂溶液通过静态混合器的作用与进水快速混合,然后流经3格穿孔旋流絮凝池,与污水混合且混合初期反应强烈,流经混合区与污水进一步混合,使水在絮凝区能够形成密实的絮体颗粒,最后水携带絮体在沉淀区使絮体沉降到池底,上清液从沉淀区的顶部流出,完成了整个混凝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07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