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进料称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9021.4 | 申请日: | 2013-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38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峰;芮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瑞途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19/22 | 分类号: | G01G1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进料 称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称量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进料称量装置。
背景技术
在配料生产过程中,原料称重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原料称重控制的精度及可靠性是整个配料控制过程的关键部分其影响了全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性能的高低。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最突出的缺点就是计量误差较大,无法保证生产质量对物料计量误差的要求。大部分产品说明书标注的计量误差多是±1%-2%在实际的使用环境中检定误差大±10%甚至更高。配料系统采用的称量装置是采用传感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一体化的电子秤。电子正秤和电子负秤是电子称的两种不同类型。所谓正秤就是一般习惯的称量方法随着被秤对象重量的增加秤的读数增加负秤则随被称对象重量的减少,秤的读书增加。它常用于排料时指示排料量,因此也可称之为卸料秤。电子正秤型自动配料机采用的是物料进入秤体计量,而其它配料机采用的电子负秤是物料离开秤体计量。在国内研发的配料机多数沿用“提升上料,自落配料”的设计模型,在计量原理上都采用正秤计量。在整个生产工艺中,配料最为重要。这就对称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自动进料称重装置存在耗能大和测量误差大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功耗低、性能稳定的自动进料称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动进料称量装置,包括光电转换电路、延时电路和执行电路,所述光电转换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延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延时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执行电路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光电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二极管和射极耦合触发器,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射极耦合触发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射极耦合触发器的放电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射极耦合触发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射极耦合触发器的接地端接地,所述射极耦合触发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延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执行电路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指示灯和第二反相器,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延时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集电极、第二继电器的第一端、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指示灯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指示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后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二二极管、第一晶体管和第一反相器,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反相器的第一输入端均与所述射极耦合触发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反相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计量误差小、生产高效率、可靠性强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进料称量装置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瑞途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瑞途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90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钳形表用固定钳条
- 下一篇:用于车辆称重器的四相检测测量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