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环形天线的前置放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9165.X | 申请日: | 2013-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68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峰;芮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瑞途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F3/181 | 分类号: | H03F3/18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环形 天线 前置放大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放大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环形天线的前置放大器。
背景技术
前置放大器广泛地应用于弱信号的预放大,例如对中子探测器输出信号的预放大。在放射性物质检测领域,使用中子探测器探测放射性物质发射出的中子射线,将其强度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并输出,以指示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和放射性的大小。中子探测器的输出信号一般较弱,为了方便处理,需要使用前置放大器对其进行预放大。在进行预放大时,需要对中子探测器的输出信号施加高压偏置。由于输出信号的幅度比偏置电压的幅度小得多,其极易被偏置电压上的噪声淹没,从而无法获得精确的放大结果。另外,周围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电磁干扰以及震动都有可能使前置放大器产生噪声。现有技术的前置放大器存在着基线噪声大、环境适应能力差,特别是在高温高湿下容易产生噪声,抗干扰能力差,特别是抗电磁噪声和抗震动噪声的能力差;工艺水平达不到小型化的要求。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能够对弱信号进行精确放大、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且结构紧凑的前置放大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对弱信号进行精确放大、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抗干扰能力强的用于环形天线的前置放大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环形天线的前置放大器,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稳压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和第十电容,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后接地,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为第一信号端口,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为第二信号端口,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环形天线的前置放大器能对弱信号进行精确放大、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抗干扰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环形天线的前置放大器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环形天线的前置放大器,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稳压二极管ZD、第一三极管VT1、第二三极管VT2、第三三极管VT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和第十电容C10,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后接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和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和稳压二极管ZD的负极连接,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为第一信号端口,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为第二信号端口,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极管VT3的发射极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分别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和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分别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瑞途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瑞途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91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