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货叉堆高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31847.4 | 申请日: | 2013-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8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俞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旭航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9/07 | 分类号: | B66F9/07;B66F9/14;B66F9/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302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货叉堆高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堆高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双货叉堆高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堆高机大载重、单货叉,不能一次行走存取多件货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一次行走存取多件货物的双货叉堆高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双货叉堆高机包括地轨、天轨、平台和立柱,所述地轨通过行驶机构驱动的驱动轮配装平台,平台向上固装立柱,立柱顶部通过顶置轨道轮配装天轨,立柱通过升降机构配装左右并列以立柱为中心对称配置的两套货叉机构,平台还配有控制整机移动和升降机构升降的控制柜,平台还配有两个处于平台对角的小货架。带货架的本实用新型双货叉堆高机,能够轻松实现轻载货物的一次进出多件存取,巷道内的两侧同时存取,显著提高效率。如此设计,本实用新型因为具有两个并列的货叉机构,即堆高机上安装两个升降货叉,加上平台上设计小货架,就能够轻松地实现一次行走取放多件货物的目的。当然,.利用多个堆高机可以实现更多货叉同时工作。
作为优化,控制柜通过控制驱动升降机构升降的起降电机来控制升降机构。
作为优化,所述货叉机构上配装有一个或者两个载货台。
作为优化,所述升降机构还配装有货叉机构或者载货台的平移装置,所述控制柜也控制货叉机构或者载货台的平移装置。
作为优化,所述载货台配有两个并列的货叉。
作为优化,所述升降机构配有起升电机,所述平移装置配有进退电机。
作为优化,双货叉堆垛机由于有双货叉和小货架可以同时两侧取货,一次行走存取多件货物。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双货叉堆高机具有能够实现一次行走取放多件货物,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能巷道内两侧货物同时存放,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货叉堆高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货叉堆高机的下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地轨1、平台2、载货台3、货叉机构4、升降机构5、天轨6、立柱7、控制柜8、起降电机9、进退电机10,小货架1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双货叉堆高机包括地轨1、天轨6、平台2和立柱7,所述地轨1通过行驶机构驱动的驱动轮配装平台2,平台2向上固装一个立柱7,立柱7顶部通过顶置轨道轮配装天轨6,立柱7通过升降机构5配装左右并列以立柱为中心对称配置的两套货叉机构4,平台2还配有控制整机移动和升降机构5升降的控制柜8,平台2还配有两个处于平台对角的小货架11。
控制柜8通过控制驱动升降机构5升降的起降电机9来控制升降机构5。所述货叉机构4上配装有载货台3。所述升降机构5还配装有货叉机构4或者载货台3的平移装置,所述控制柜8也控制货叉机构4或者载货台3的平移装置。所述载货台3配有两个并列的货叉。
所述升降机构5配有起升电机9,所述平移装置配有进退电机10。
该堆高机上安装小货架,货叉从大货架取货后,放在堆垛机的小货架上。带小货架的多货叉堆垛机,实现轻载货物的一次进出多件存取,提高效率。
主要特点:该堆垛机由于有双货叉和小货架可以两侧取货,一次行走存取多件货物。
工作过程:经控制台发出取货指令,行驶机构和驱动装置推动多货叉堆高机沿地轨天轨移动,进入存货的货架区。当移动到第一指令位置时停止,载货台A和载货台B按照指令分别取左右两侧货架上的货物,载货台A取来的货物放在小货架A第一位置(最下面的位置),载货台B货叉取来的货物放在小货架B第一位置(最下面的位置)。多货叉堆高机继续移动到第二指令位置停止,载货台A和载货台B按照新指令分别取左右两侧货架上的货物,载货台A取来的货物放在小货架A第二位置(从下往上依次放置),载货台B取来的货物放在小货架B第二位置(从下往上依次放置)。依次将所有指令位置的货物取完后,行驶机构和驱动装置推动多货叉堆高机移动,退出货架区。完成一次取货任务。存货任务相似,根据指令按照以上动作将货物依次从多货叉堆高机的小货架存放到货架区相应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旭航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唐山旭航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318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