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飞线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37232.2 | 申请日: | 2013-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51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蔡辛卫;傅思玮;李铭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4/28 | 分类号: | H01R24/28;H01R13/46;H01R27/0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赵根喜;吕俊清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磁性元件的零组件,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磁性元件的飞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供应器(power supply)的内部一般会包括有磁性元件及主电路板等构造。在此,为了要将磁性元件所延伸出的飞线(fly line)插接至主电路板,传统的做法皆是先将磁性元件的飞线与飞线端子压合及焊接,然后再将含有飞线的飞线端子插接至主电路板。
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一种公知技术的飞线端子1主要包括有一飞线承载部10及两压合部20。在此,两压合部20是连接于飞线承载部10。在一飞线(未显示)经由两压合部20穿过飞线承载部10之后,两压合部20即可相向且朝下被压合于飞线之上,如此即可将飞线固定于飞线承载部10之中。
然而,公知技术的飞线端子1会具有以下的缺点。
首先,每一个飞线端子1仅能承载一条飞线。因此,当一装置或一磁性元件的多条飞线必须使用飞线端子1时,此多条飞线就必须使用对应数量的飞线端子1,而无法被整合在一起,因而会增加制造上的不便与成本。
其次,压合部20的压合运作需要使用到额外的压合治具,并且不同尺寸的飞线端子1或压合部20需要使用不同的压合治具。
再者,每一款式的飞线端子1仅能适用于一特定线径范围内的飞线。换言之,当装置或磁性元件的多条飞线具有不同的线径时,不同款式的飞线端子1就必须被使用,因而也会增加制造上的不便与成本。
此外,飞线端子1的结构脆弱而易于发生断裂。
另外,飞线端子1无法被重复使用。换言之,倘若含有飞线的飞线端子1需要重工时,则飞线及飞线端子1就必须被报废,因而会大幅增加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同时固定多条不限规格的飞线,还能重复使用的飞线连接器,基本上采用如下所详述的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飞线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及至少二插脚。本体具有一上表面、一相对上表面的下表面及一连接于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前表面,且本体包括至少一开孔、至少一穿越通道及至少二导槽。开孔设置于本体的上表面。穿越通道位于本体当中并连通开孔。至少二导槽设置并连通于本体的下表面与穿越通道之间。至少二插脚,设置于本体的下表面且分别对应于至少二导槽。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体的下表面包括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与上表面的间距,大于第二区域与上表面的间距,其中至少二导槽包括一第一导槽和一第二导槽,第一导槽设置并连通于第一区域与穿越通道之间,且第二导槽设置并连通于第二区域与穿越通道之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体的前表面设置有一镂空部,穿越通道及至少二导槽连通于镂空部。穿越通道的一内壁面相对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导槽的一内壁面相对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穿越通道包括一第一内壁面和一第二内壁面,第一内壁面垂直于本体的上表面,第二内壁面连接导槽的一内壁面,其中第二内壁面与第一内壁面之间夹设一夹角,且第一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第二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导槽包括一连接穿越通道的内壁面的第一内壁面、及一连接本体的下表面的第二内壁面,其中第二内壁面与第一内壁面之间夹设一夹角,且第一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大于第二内壁面相对于本体的前表面的深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飞线连接器更包括一支撑件,其中本体包括一相对前表面的后表面,支撑件设置于后表面并实质沿平行于插脚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
上述实施例的飞线连接器供一磁性元件的至少二导线穿设,至少二导线分别由至少一开孔穿入飞线连接器,且依序经过穿越通道及至少二导槽而电性连接于至少二插脚。上述磁性元件可为一磁性元件、或为一电感、或为一滤波器。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飞线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具有一上表面、一相对上表面的下表面及一连接于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前表面,其中下表面包括两第一区域及两第二区域,两第一区域与两第二区域交错地配置于本体的下表面。本体包括二开孔、二穿越通道及多个导槽。二开孔分别设置于本体的上表面。二穿越通道位于本体当中并分别对应连通二开孔。多个导槽设置并连通于本体的下表面与二穿越通道之间。多个插脚,设置于本体的下表面且分别对应于导槽。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体的下表面的两第一区域与上表面的间距,大于两第二区域与上表面的间距,其中导槽包括两第一导槽和两第二导槽,两第一导槽分别设置并连通于对应的两第一区域与对应的二穿越通道之间,且两第二导槽分别设置并连通于对应的两第二区域与对应的二穿越通道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372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