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接油盘的动力转向油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38429.8 | 申请日: | 2013-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80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时洪功;杨彦三;郭华;张春;李琦;蒋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6 | 分类号: | B62D5/06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杨琪 |
地址: | 252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盘 动力 转向 油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中型客车的动力转向油壶,具体涉及一种带接油盘的动力转向油壶。
背景技术
目前大中型客车的动力转向油壶的结构大多为一圆柱形的金属油壶,其顶部开设有动力转向液压油加注口,底部开设有向动力转向油泵供油的出油口和接收动力转向系统的回油的进油口(如图1所示)。
对于发动机后置客车而言,动力转向油壶一般都布置在发动机舱内,其周边有皮带、发电机、起动机,甚至还会有排气管、消声器等。一旦因某种原因导致动力转向液压油从动力转向油壶中溢出(原因可能是加注动力转向液压油时的操作不当引起,也可能是车辆运行过程中引起)时,动力转向液压油就会滴落到皮带、发电机、起动机,甚至是排气管、消声器等部件上,导致部件失效甚至会引起火灾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接油盘的动力转向油壶。从结构上保证了动力转向液压油不会滴落到动力转向油壶周边的部件上,从而避免了动力转向液压油导致的各种隐患的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带接油盘的动力转向油壶,包括壶体,所述壶体的底部焊接一接油盘,所述接油盘的底部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均与壶体的内部连通;所述接油盘的底部还焊接一溢油接管,所述溢油接管通过溢油口与接油盘连通。
所述进油口与动力转向系统的回油管连接。
所述出油口与动力转向油泵的供油管连接。
所述溢油接管与一软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加注动力转向液压油时的操作不当,或者车辆运行过程中引起动力转向液压油从动力转向油壶中溢出时,溢出的动力转向液压油即可被壶体底部焊接的接油盘所容纳,同时经溢油接管流出,溢油接管可以通过一根软管将溢出的动力转向液压油引至安全区域排出车外,从而避免了动力转向液压油导致的各种隐患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接油盘可容纳溢出的动力转向液压油,并可通过溢油软管将接油盘内的动力转向液压油排出车外,从而保证动力转向液压油不会滴落到动力转向油壶周边的部件上,有效避免动力转向液压油导致的各种隐患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动力转向油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壶体,2.进油口,3.出油口,4.接油盘,5.溢油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应该说明的是,下述说明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其内容进行限定。
一种带接油盘的动力转向油壶,包括壶体1,壶体1的底部焊接一接油盘4,接油盘4的底部设有进油口2和出油口3,进油口2和出油口3均与壶体1的内部连通;接油盘4的底部还焊接一溢油接管5,溢油接管5通过溢油口与接油盘4连通。
进油口2与动力转向系统的回油管连接。
出油口3与动力转向油泵的供油管连接。
溢油接管5与一软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加注动力转向液压油时的操作不当,或者车辆运行过程中引起动力转向液压油从动力转向油壶中溢出时,溢出的动力转向液压油即可被壶体1底部焊接的接油盘4所容纳,同时经溢油接管5流出,溢油接管5可以通过一根软管将溢出的动力转向液压油引至安全区域排出车外,从而避免了动力转向液压油导致的各种隐患的发生。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384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操作全转向重型平板车
- 下一篇:薄片建材运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