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智能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39977.2 | 申请日: | 2013-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6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德军 |
主分类号: | B60R25/102 | 分类号: | B60R25/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44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永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智能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现阶段,汽车技术飞速发展,汽车上由机械方法操作的各种装置换成由自动化方法操作的装置,因而汽车的系统正逐步向高技术化和尖端化方向发展,但是这样导致绝大部分司机只会开出,不会修车,车辆故障必须去4S店才能被发现、修理,这给人们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故障若不能及时排除,将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要想测定汽车的故障部位就必须与汽车修理所的测定装置连接才行,因此,对于汽车的异常情况就不能迅速地做出诊断,所以,对汽车在行驶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就不能迅速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故此,有人提出防患于未然,但是要预测汽车何时发生故障更难,必须经常去修理所进行检测,但这样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维修费用,目前的检测装置不能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掌握车辆的状态,出现问题后只能到修理所才能确定,这就给驾驶员造成极大的不便。市场上汽车移动通信及GPS定位通信已经存在,汽车电子也在起步阶段,但是汽车远程诊断依旧没有取得进展,集成以上功能的平台更是空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自主查询车辆位置和状态和车辆异常状况自动通报。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智能控制系统包括车载控制装置、通讯系统和控制平台,特征是所述车载控制装置设有控制主板,控制主板上设有连接汽车ken线的ken线接头、连接汽车can线的can线接头;控制主板通过数据线接有车载定位设备和车载通讯设备;所述车载控制装置通过can线与车辆控制电脑连接,通过ken线接头与电源连接。
所述通讯系统用于所有数据的传输,采用通用的CDMA、GSM中的一种。
所述控制平台包括硬件的检测装置、通讯装置、定位装置和软件的云计算平台,所述硬件的检测装置、通讯装置、定位装置和软件的云计算平台的存储有大量的车辆数据库作为数据支撑,用于分析、诊断相关数据;所述的检测装置用于车辆数据采集,所述的通讯装置用于所有数据的传输,所述的定位装置用于车辆的位置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自主查询车辆位置和状态,车主使用已登记入系统的“车主手机”,发送短信到车载安防系统SIM卡号码,车主在10秒钟左右即可收到回复的含有车辆位置和状态信息的短信。车主也可使用手机上网功能,可以查询车辆发生异常状况时,或者被短信查询时的车辆在地图上的位置。2、车辆异常状况自动通报,当车辆发生原车防盗报警或者电瓶断电等异常情况时,车主手机会收到相应的报警短信。解决车辆不在车主掌控(视线和听力)范围时报警信息的传递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智能控制系统包括车载控制装置、通讯系统和控制平台,所述车载控制装置设有控制主板5,控制主板5上设有连接汽车ken线的ken线接头1、连接汽车can线的can线接头2;控制主板通过数据线接有车载定位设备3和车载通讯设备4;所述车载控制装置通过can线与车辆控制电脑连接,通过ken线接头与电源连接。所述通讯系统用于所有数据的传输,采用通用GSM。所述控制平台包括硬件的检测装置、通讯装置、定位装置和软件的云计算平台,所述硬件的检测装置、通讯装置、定位装置和软件的云计算平台的存储有大量的车辆数据库作为数据支撑,用于分析、诊断相关数据;所述的检测装置用于车辆数据采集,所述的通讯装置用于所有数据的传输,所述的定位装置用于车辆的位置定位。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德军,未经张德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399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