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发动机转速表驱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1901.3 | 申请日: | 2013-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014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张秀颖;佟大龙;邓雷;王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P1/04 | 分类号: | G01P1/04;B60K35/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宏威 |
地址: | 15006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转速表 驱动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转速表驱动电路,属于转速表驱动技术领域。
现有汽车发动机转速表的指针都是由步进电机或十字正交线圈驱动的,而驱动步进电机或十字正交线圈的方式大多是由仪表单片机端口直接驱动,或仪表单片机外带一只单独的专用电机驱动芯片驱动。这种驱动汽车发动机转速表的方式成本极高,在低成本仪表方案中急需一种替代方案。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汽车发动机转速表的驱动方式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转速表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发动机转速表驱动电路,它包括十字正交线圈,它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信号转换电路、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二极管、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
十字正交线圈由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组成十字正交形式;
端点E输入占空比为50%的方波信号,端点E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依次串联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二极管的负极,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
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之间依次串联第二电容和第五电阻,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依次串联第三电阻和第六电阻,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在第二电容和第五电阻之间,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三电阻和第六电阻之间,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电源地;
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信号转换电路的电源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信号转换电路的方波频率信号接收端之间串联第七电阻,信号转换电路的正弦电压信号输出端连接十字正交线圈的第一线圈的A端,该第一线圈的B端连接信号转换电路的电源端,信号转换电路的余弦电压信号输出端与十字正交线圈的第二线圈的C端之间串联第八电阻,第二线圈的D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的B端,第一线圈的A端与第二线圈的C端相对,第一线圈的B端与第二线圈的D端相对,信号转换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12V电源。
所述信号转换电路由BM707芯片、第九电阻和第三电容组成,
BM707芯片具有八个管脚,管脚1为C管脚,管脚2为SIN管脚,管脚3为W1管脚,管脚4为IN管脚,管脚5为GND管脚,管脚6为W2管脚,管脚7为COS管脚,管脚8为VCC管脚,
BM707芯片具有八个管脚,管脚1为C管脚,管脚2为SIN管脚,管脚3为W1管脚,管脚4为IN管脚,管脚5为GND管脚,管脚6为W2管脚,管脚7为COS管脚,管脚8为VCC管脚,
信号转换电路的电源端为BM707芯片的C管脚,信号转换电路的正弦电压信号输出端为BM707芯片的SIN管脚,信号转换电路的方波频率信号接收端为BM707芯片的IN管脚,信号转换电路的余弦电压信号输出端为BM707芯片的COS管脚,信号转换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为BM707芯片的VCC管脚,
BM707芯片的W1管脚与W2管脚之间串联第九电阻,第九电阻与第三电容并联,BM707芯片的GND管脚接电源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用阻容元件及三极管组成的电路实现了对十字正交线圈的驱动,配合外围频率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实现转速表指针的指示,节约了驱动成本。
本实用新型方案简单可靠,大大降低了驱动成本,并同时满足了指示精度的要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发动机转速表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信号转换电路的输入波形信号与输出波形信号图。
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汽车发动机转速表驱动电路,它包括十字正交线圈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信号转换电路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二极管RD、第一三极管V1和第二三极管V2,
十字正交线圈1由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组成十字正交形式;
端点E输入占空比为50%的方波信号,端点E与第一三极管V1的基极之间依次串联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V1的发射极接电源地,第一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之间,第一三极管V1的基极连接二极管RD的负极,二极管RD的正极连接第一三极管V1的发射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19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辅助医疗手术教学的头戴式显示器
- 下一篇:一种球类计时记分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