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弯道导流坎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2378.6 | 申请日: | 2013-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01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吴宇峰;刘小兵;宋文武;施浩然;曾永忠;符杰;杨耀;付成华;刘晓辉;徐良芳;刘晓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02 | 分类号: | E02B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辅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0 | 代理人: | 张堰黎 |
地址: | 61003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弯道 导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属于水利工程技术中河流河床治理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弯道水流超高的导流坎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在实际水利工程中,由于地形地质的原因,急流弯道广泛地存在于溢洪道、泄洪涵洞、引水工程、河流航道、溃坝等工程。急流弯道一般由于坡度陡、水流速度快、水流冲刷厉害等原因,导致生产事故频发。如部分弯道水流贴着凹岸壁面流动,而凸岸基本上却处于无水状态,导致凹岸水流翻出边墙,将下游泄水道冲毁,将陡坡底板基础掏空,严重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
目前,对于弯道水流的超高更多的是关注其控制超高,而对于其过流能力和综合运行能力关注不够,如斜槛法不能有效地过流、复合曲线法只能适用于特定渠道,斜底法过流比较小等。导流坎设计结构也简单,如中国专利CN200720033539.2,其底坎由所述的长坎和短坎构成,其不符合流线型设计,容易遭到破坏,水流很难平顺地落在底部,导流的效果不好。底坎背面悬空,更容易遭受空蚀破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了一种弯道导流坎结构。本实用 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最大可能减少过流影响、结构更合理、控制水流超高更有效的弯道导流坎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弯道导流坎结构,包括设置在河床弯道凹岸的导流坎,导流坎包括挡水面和背水面,其特征是:所述挡水面是一垂直设置的平面,平面一端有凹形弧面与凹岸平滑连接,另一端有凸形弧面与导流坎过流侧面平滑连接;背水面顶部到底部由平滑连接的凸形弧面和凹形弧面构成。
所述导流坎挡水面截面一种结构为矩形。
所述导流坎挡水面截面还可以为梯形,梯形与凹岸连接一端的高度高于另一端。
所述导流坎挡水面截面还可以为直角三角形,三角形一直角边与凹岸连接。
进一步所述导流坎挡水面顶部有圆弧过渡面。
上述导流坎挡水面与凹岸连接一端的高度是水深的0.1至0.5倍。
上述导流坎背水面凸形弧面的弧面半径是挡水面与凹岸连接一端高度的1至5倍。
上述导流坎背水面凹形弧面的弧面半径是挡水面与凹岸连接一端高度的3至9倍。
本实用新型有益性,本实用新型导流坎挡水面和背水面分别设计,导流坎挡水面的顶部用圆弧过渡,可有效防止水流飞溅,在相同高度的导流坎结构中,顶部圆弧结构可进一步减少水流超高现象,导流坎挡水面两端 均分别采用圆弧面与凹岸和过流侧面平滑连接,降低了水流阻力;导流坎的背水面用两段圆弧连接,让水流平顺地过渡到渠底,便于下一个导流坎有效地导流,消除了空蚀破坏。采用本实用新型导流坎结构能保证泄洪弯道充分降低超高,顺利泄流,保证水流平顺和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导流坎在河流弯道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流坎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导流坎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导流坎挡水面和背水面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即图3EE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导流坎另一种挡水面和背水面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即图3EE截面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导流坎矩形挡水面截面示意图,即图3CC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导流坎梯形挡水面纵截面示意图,即图3CC截面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导流坎三角形挡水面纵截面示意图,即图3CC截面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导流坎,1a是挡水面,1b是背水面,1c是凹岸连接侧面,1d是过流侧面,2是导流区,3是过流区,6是凹岸,7是凸岸,B是河床宽度,F是水流方向,L是导流坎长度,h2是导流坎挡水面与凹岸连接端高 度,R1是挡水面凸形弧面,R2是背水面凸形弧面,R3是背水面凹形弧面,R4是挡水面顶部弧面,R5是挡水面凹形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本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内容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华大学,未经西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23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 下一篇:简易组合式外固定牵引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