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口果蝇培养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9840.5 | 申请日: | 201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6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亮;向本春;都业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河子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石河子恒智专利代理事务所 65102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832000 新***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果蝇 培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昆虫学中使用的培养瓶。
背景技术
在遗传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昆虫带菌感染等用到果蝇的实验中,往往要在含有培养基的玻璃瓶(广口瓶或三角瓶)中对果蝇进行培养。但是由于果蝇成虫反应机敏,飞速较快,所以使用普通培养瓶操作非常困难,具体表现在;
在培养瓶中向外取果蝇的过程中容易使其逃跑或在瓶口处被棉塞挤死,而且取出的数量难以控制;将果蝇幼虫或麻醉昏迷的成虫放入培养瓶时,果蝇会直接掉到瓶底,容易被瓶底培养基粘住,导致其无法活动或取食而死亡;对瓶中果蝇的麻醉过程中通常由一个人将棉塞拔出再用另一只手迅速捂住瓶口,然后由他人将麻醉剂(通常为乙醚)直接滴在棉塞上迅速塞好,同样会造成果蝇的逃跑、挤死、麻醉剂使用过量致死、麻醉剂污染室内空气等缺点;向已经存在果蝇的培养瓶内再次放入果蝇时,必须等到瓶内果蝇处于不易飞出的位置才能打开棉塞放入果蝇,操作必须小心而迅速,否则会造成瓶内果蝇的出逃、挤死等现象,通常要几个学生合作,费时费力,并且成功率较小,所以要准备很多瓶作为备份,浪费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经常打开培养瓶上的棉塞,容易使培养瓶内的培养基污染而发霉变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果蝇不易逃跑或在瓶口处被棉塞挤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双口果蝇培养瓶
本实用新型包括瓶体(1),其特征在于:瓶体(1)上设有上口(2)和侧口(3),侧口(3)处设有喇叭形锥体(4),喇叭形锥体(4)内腔与瓶体(1)的内腔相通,侧口(3)上设有瓶盖(5),瓶盖(5)上设有与侧口(3)处的喇叭形锥体(4)内腔相配的瓶盖锥体(6),瓶盖锥体(6)的尾端用于封堵喇叭形锥体(4)与瓶体(1)内腔相通的孔,瓶体(1)上与侧口(3)的对称面为平面(7),以保证侧口(3)何上时瓶体的稳定。
使用方法:
杲蝇的取出:将侧口的盖拧开,用长嘴吸耳球从侧口的漏斗底部小口深入,吸耳球的口对准果蝇,将其吸入管内,取出后按压吸耳球将果蝇吹出。
果蝇的放入:将侧口的盖打开,对于被麻醉的果蝇可以用毛笔轻轻的挑取果蝇,放入侧口漏斗,果蝇在漏斗小口掉入培养瓶的扁平侧壁上,及时拧紧侧口瓶盖。对于活力较强的果蝇,先将其吸入吸耳球的长嘴内,再将长嘴从漏斗小口伸入培养瓶,按压吸耳球将果蝇吹出。扁平侧壁不放置培养基,避免粘住刚放入的果蝇。
果蝇的麻醉:用长嘴吸耳球在盛有乙醚试剂瓶内乙醚液面以上吸取含乙醚的空气,然后打开培养瓶侧口瓶盖,把乙醚混合气体在侧口漏斗小口吹入培养瓶,及时拧紧瓶盖,至果蝇昏迷,打开棉塞,将其倒出。
本实用新型具有果蝇不易逃跑或在瓶口处被棉塞挤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双口果蝇培养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瓶体(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侧口盖(5)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侧口(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是瓶体,2是上口,3是侧口,4是喇叭形锥体,5是侧口瓶盖,6是瓶盖锥体,7是瓶体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实施例包括瓶体(1),其特征在于:瓶体(1)上设有上口(2)和侧口(3),侧口(3)处设有喇叭锥体(4),喇叭形锥体(4)内腔与瓶体(1)的内腔相通,侧口(3)上设有瓶盖(5),瓶盖(5)上设有与侧口(3)内的喇叭形锥体(4)的内腔相配的瓶盖锥体(6),瓶盖锥体(6)的尾端用于封堵喇叭形锥体(4)与瓶体(1)内腔相通的孔,瓶体(1)上与侧口(2)的对称面为平面(7),以保证侧口(3)何上时瓶体的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河子大学,未经石河子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98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