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尾气过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0302.8 | 申请日: | 2013-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0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董俊;任静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俊;任静青 |
主分类号: | F01N3/021 | 分类号: | F01N3/021 |
代理公司: | 海口翔翔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46001 | 代理人: | 刘清莲 |
地址: | 570000 海南省海口市***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尾气 过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过滤汽车尾气功能及疏导排气管内水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在生活中的普及和地位也随着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汽油燃烧后主要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少量一氧化碳,每1千克汽油与空气混合燃烧后产生约会1.42千克的水,主要以汽态的形式排入大气。由于主消音器位于车的后部,温度相对较低,里面为多腔室结构,容易形成积水,发动机高速运行时里面的积水在气流的作用下会被排出,即常见的喷水现象。经常在拥堵路面低速行驶的车辆,特别在冬季消音器积水现象会略严重。
不久前曾有国内学者就北京、上海、沈阳三地空气PM2.5值和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关系做过研究。研究论文显示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城市居民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就会增加0.26%至0.71%不等。事实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PM2.5和健康相关的研究从未间断,只是相关研究的数据鲜为人知。PM2.5的浓度上升导致城市居民死亡率升高已经是学界公认的事实。
PM2.5中有不少可溶性粒子,如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以及有机酸盐等。这些粒子的吸水性很强。比如硫酸铵,如果空气相对湿度从90%提高到91%,它的体积可以膨胀8倍以上。这些可溶性粒子吸附水气,形成灰霾天气。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细颗粒物能飘到较远的地方,因此影响范围较大。此外,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而且这种细颗粒物一旦进入肺泡,吸附在肺泡上很难掉落,这种吸附是不可逆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汽车尾气过滤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仅可以直接排除液体水,同时可以过滤管内的水蒸汽并达到疏导冷凝水目的;同时能够过滤蒸汽中的液滴形式的污染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汽车尾气过滤装置,其中,在汽车排气管的出口连接尾气过滤器,所述尾气过滤器的进口与汽车排气管的出口连接,所述尾气过滤器的进口和出口之间设有滤芯。
所述尾气过滤器下方还设有排水口。
本装置具有结构简洁美观,易于安装采用,通过气液分离的方法,不仅可以直接排除液体水,同时可以过滤管内的水蒸汽达到疏导冷凝水的目的。同时能够过滤尾气中的细颗粒物,水蒸气,各类酸或盐的液滴和与水结合的颗粒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尾气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排气管;2、尾气过滤器;3、滤芯;4、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汽车尾气过滤装置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汽车尾气过滤装置,在汽车排气管1的出口连接尾气过滤器2,所述尾气过滤器2的进口与汽车排气管1的出口连接,所述尾气过滤器的进口和出口之间设有滤芯3;所述滤芯的下方还设有自动排水器,自动排水器设有排水口4,排水口4设有阀门。
自动排水器用于自动排除管道低处、油水分离器、气罐及各种过滤器底部等处的冷凝水
尾气向外排放的情况下,尾气中携带的细颗粒物,水蒸气,各类酸或盐的液滴和与水结合的颗粒物。尾气通过尾气过滤器时,尾气中的蒸汽,细颗粒物,各类酸或盐以及水结合的颗粒物和气体被分离。空气能够正常通过阀体,继续向外排出。而被分离的物质则以与冷凝水结合的形式通过设有滤芯的过滤器通道,这一过程过滤了大量尾气中的细颗粒物,水蒸气,各类酸或盐的液滴和与水结合的颗粒物,同时有效地将尾气中的水蒸气转化为冷凝水,并迅速地排出有效地避免了冷凝水在排气管中的集结,过滤出多余的水和颗粒物通过排水口排出。图中的箭头为汽车尾气排放的方向。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俊;任静青,未经董俊;任静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03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